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中国A股市场打破多年沉寂,启动一轮上涨行情。这吸引了大量新股民入市,一时间A股市场成为资本的竞相逐鹿之地。期间行情虽起起伏伏,但整体上扬的牛市格局未改,沪指一度站上了七年以来的最高点。2015年6月末,噩梦般的连续暴跌开始了:6月19日,两市近千股跌停,沪指单日大跌6.42%;而这样的情形在7月8日再度上演;连续的下跌虽引发监管层救市举措不断,但市场信心已严重受挫,沪指在8月末最终跌破3000点。 在这期间,我们看到了A股市场流动性的不断蒸发,甚至一度出现了“流动性危机”的征兆。流动性是评价一国证券市场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指一种资产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和较低的交易成本迅速地转换成其它资产的能力。关于流动性与股票收益率相关性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国外学者Amihud和Mendelson(1986)[20]首次提出流动性溢价理论:在股票的横截面预期收益中,个股非流动性的定价为正,即非流动性大的股票,有较高的预期收益,反之亦然。两位学者以及后来的其他学者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构建了衡量股票流动性的指标,并在全球各个主要市场进行了实证检验。国内学者运用各类指标并结合国情和市场分析,也得到了非流动性与股票收益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的一致结论。但是,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流动性的绝对大小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而忽略了流动性的相对变化——流动性冲击。Bali和Peng(2013)[22]等学者创新构建了流动性冲击衡量指标(LIQU,LIQCU,SPRD),实证检验了1963年至2010年在NYSE,AMEX及NASDAQ1上市交易的所有股票,其研究表明流动性的相对变化对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有着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在随后六个月内都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的A股市场是否同样存在流动性冲击对股票预期收益率的显著影响,这在国内学术界尚未有学者研究。本文首先将对流动性和流动性冲击的度量方法进行梳理和界定,并在Amihud(2002)[19]提出的股票非流动性测量指标ILLIQ的基础上,将ILLIQ相对于过去十二月的平均值的变化、或相对于其自回归条件期望值的残差作为ILLIQ的相对变化量,即流动性冲击的衡量指标。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上交所上市交易、有交易数据可查的864只A股、在2004年至2015年上半年期间的股票收益率。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先基于流动性冲击大小对股票进行单变量分组,观察股票的当期和预期收益率是否与流动性冲击存在相关关系;然后加入其它控制变量对所有股票进行双变量分组,观察相关关系是否在加入其它因素的影响下依然成立;接下来,我们将流动性冲击指标纳入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多因子定价模型进行Fama-MacBeth回归;最后,我们从投资者关注不足和资产流动性不足两个角度探讨该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 本文有如下发现: 第一,流动性冲击与股票的即期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流动性持续的、为正的相对变化,增加了投资者对未来流动性充足的预期,对资产的流动性溢价要求降低,表现为当期股票价格上升,当期收益率增加;反之,股票价格则下降,当期收益率下降。 第二,流动性冲击与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种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考虑到其他因素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本文引入了众多控制变量对股票进行双变量分组,其结果表明:即为正的、持续的流动性冲击对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有显著为正的影响。 第三,本文通过Fama-MacBeth回归方法,构建模型对流动性冲击和股票预期收益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多次回归,从最简单的四因子模型到后面加入全部控制变量的多因子模型,其回归结果都表明流动性冲击对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 第四,通过考察前任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市场“弱反应”角度探究了流动性冲击对股票收益率存在显著影响背后的原因;本文在多因子回归模型中引入交叉变量,结果发现投资者关注度不足是造成市场对流动性冲击反应滞后的主要原因,并且这种“弱反应”现象在六个月后都较为显著。 本文的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流动性和股票收益率相关性的国内外理论、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明确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是流动性冲击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分析。首先对流动性的定义、特征因素、度量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构建衡量流动性冲击的指标。在这一章节,本文先对股票进行基于流动性冲击指标的单变量分组分析;考虑到股票收益率的众多影响因素,本文会对所有股票再进行一次双变量分组分析。 第三部分为流动性冲击与股票收益率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将采用Fama-Macbath回归法,将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流动性冲击指标和其余控制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并对线性回归结果进行详尽的分析和阐释。 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解释。本章将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特点对上一章的回归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将理论影响因素作为交叉变量引入原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其理论解释是否成立。 第五部分结论。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究中国A股市场上流动性和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关系,并非仅落脚于流动性绝对值对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影响,而考虑流动性的相对变化对股票收益率的预测能力。这在国内目前的研究中是未有的,本文的研究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A股市场有所帮助。 本文的不足主要在于: 第一,样本量有限:本文的样本为2004年1月到2015年6月的全部上证A股,剔除了缺少交易数据的股票后,总共有864只股票进入了本文的样本池。因为每一只股票的相关指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处理,因此,本文并没有考虑深证股票,或04年以前早期的股票市场表现,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否能在更广的范围里得到验证,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2)研究方法欠缺考虑:本文一共构建了二十个与股票收益率相关的指标,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已经证实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对股票收益率有所影响。本文受上证股票信息的限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这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