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初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新生活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社会救济。上海社会救济实践的展开,不仅事关上海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而且关乎新政权的巩固问题。深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社会救济,有利于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救济思想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了解,对当前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济的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救济思想和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共同奠定了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济思想,吸收了其关于社会救济资金来源、社会救济主客体以及社会救济价值取向的基本学说。另一方面,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社会救济传统,在为共产党人接受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救济思想奠定良好主观条件的同时,也为社会救济实践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对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同样具有重要影响。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展社会救济实践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就其历史背景而言,一是社会变革以及灾害频繁发生,客观上导致大量需要救济的困难群体产生;二是困难群体普遍衍生出思想和心理问题,主观上加深了其弱势地位。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解放初期的上海面临着严峻的社会救济形势。当时,灾民、失业工人以及妓女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三类有劳动能力的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中占据重要位置。由于这三类非常规性的社会救济对象数量庞大、群体状况繁杂,上海急需开展社会救济实践。针对解放初期上海社会救济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他救和自救两个维度开展了社会救济实践,力图帮助社会救济对象摆脱生存危机并迈向新生活。从他救层面来看,主要有防饿、防冻和医病这三类保障社会救济对象基本生存需求的措施。从自救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实施以工代赈、生产自救,开展转业训练,提倡回乡生产以及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四类为社会救济对象从他救走向自救提供主客观条件的措施。这一系列社会救济措施,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和靠人民的社会救济理念。研究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社会救济,对我国当前开展社会救济具有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意义。我们要汲取为民打算,为民解愁和全民责任,全民救济的历史经验,在进行社会救济实践的过程中,以人为本,重视对社会救济对象的精神关怀及能力建设;依靠人民,加强社会救济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立足现实,强化社会救济的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