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神韵派”及其诗传现象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daiguisheng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清初的文坛盟主,王士禛是清康熙年间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之一,除文学创作成就外,标榜声华,自树坛坫,是“神韵”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诗坛上标榜声华,自树坛坫,开创“神韵”诗派。其中《师友诗传录》及《续录》,乃是王士禛与门生弟子及其友人关于诗学的日常问答记录,涉及诗史、诗体、诗法等内容,以探讨写作技法为主。《师友诗传录》与《续录》是王士禛晚年诗学观念的总结之作,其不仅能全面展现王士禛“神韵派”诗学主张和传授情形,也是清初众多文学师承现象的一个缩影。
  本文以文学中的“师承”现象为切入视角,通过梳理“师友录”这一批评体例在中国古典诗学领域的发展脉络,探析其中体现的文学渊源意识与批评传统。并将研究视角落脚到清初的诗学风貌及相关诗歌流派的文学交流中,以王士禛及其门生弟子的文学创作与交流活动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考证其诗论形成的诗学渊源、发展流变与审美内涵,探究王士禛“神韵”主张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对其与门生弟子的诗学师授情况具体分析,探求其在清代文坛的实际影响。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论题的缘起,以及当前学界对于王士禛“神韵”理论及诗传现象的研究状况,找到研究的切入点所在。
  第一章分析“诗传录”的生成背景。我国很早就有文学领域的师授门庭传统,并对诗歌传承起到重要影响;至明、清之际,文人交游酬唱、结社习气日盛,诗歌流派众多,王士禛作为继钱谦益、吴伟业之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坛领袖,广泛结交友人,奖掖后进,以“神韵说”主盟诗坛,“主持风雅,近五十年”。“诗传”这一概念,即为通过诗派领袖与门生弟子的诗学交流,使得本派诗学主张得以传承下去的一种文学教育手段、途径甚至文学现象。而《师友诗传录》作为其诗法传承的文本记载,也应运而生。
  第二章梳理王士禛诗学理论的演进轨迹——早年“宗唐”,推崇王孟韦柳平淡清远的诗学理想;中年以《论诗绝句》为分界点,在“宗唐”基础上开始“宗宋”;晚年又“复归于唐”。综其一生诗学旨向,其始终主张将“宗唐”与“宗宋”并举和统一,宗唐中有宗宋,宗宋中有宗唐,二者融会贯通,这也是其兼容并包诗学观念的体现。
  第三章则重点探究“神韵派”的师门群体及其师法传承。首先分析王士禛“神韵”诗论可传可授的理论基础,其在主张神韵的同时强调师法的重要性,主张“兴会”与“根柢”并重,通过后天的努力同样可以成功到达神韵的境界。其次以《师友诗传录》为主要文本,研究王士禛“神韵”派门生弟子的师法传授及诗学传承情况,并从师承视角,分析“神韵”理论对其后学及清代其他诗歌流派的诗学影响。
其他文献
一段时期以来,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工作相对滞后,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软肋,更成为全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短板。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面临着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冲击、西方价值观及宗教价值观入侵、优秀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相脱节等社会问题,也面临着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欠缺、宣传滞后、“大思政”工作实效性不足等高校问题,更面临着欠缺“为人类而工作”远大抱负、缺失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社会实践、社
学位
学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经济资源。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文化多样性快速消亡、存量锐减,经济资源进一步趋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各国政府保护本国文化传统和表达自身诉求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咸阳宫》和《大秦帝国》这两部以“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为题材的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两部小说的“底本”虽有重合之处,但是作者叙述方式和思想倾向的差异使这两个“述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目。论文绪论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概述了两部小说的研究现状,第二节为研究思路。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作者的思想与当代政治历史对小说叙述的影响之上。论文正文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第一节从《咸阳宫》作者历
学位
1985年,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综合性文学刊物《黄河》创刊。34年间,《黄河》刊发了大量反映“北方地区农村和农民生活”的乡土小说,从这些小说中可以勾勒、还原出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北方乡土世界。本文拟对1985-2015年间发表于《黄河》上的这一部分小说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体现出的北方乡土特色,从而更加明确它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论文的绪论部分分为两节,其一是简要介绍《黄河》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
清末至民国,政体不断变化,国文教育也在逐步转型。随着“国语科”的合法化,国语课堂对现代语文知识和作文范文的要求也在加深。白马湖作家群的成员大都担任过教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深感这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遂将教学、创作、出版相结合,从事着“立人”的工作。一方面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语体文的知识,一方面发表散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文章,在国文教育转型背景下建构着现代的文章学。本文以白马湖作家群在国文教育转型视域下
《载驱》篇是《诗经·齐风》中重要一篇,历来受研究者所关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载驱》篇的研究呈现出整体化、道德化的倾向,由此在主旨、字词等方面出现诸多分歧。其中有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论证《载驱》篇诗旨为“哀姜说”的正确性。并以此为纲,对《载驱》篇做全面的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载驱》篇产生背景,《载驱》中人物考,《载驱》篇主旨辨析,《载驱》篇字词辨析与场景分析。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学位
金初文学的整体面貌受到了北宋文学的直接影响,并与南宋文坛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但就其文学独立性而言,金文学并不受宋文学“压制”。有了“借才异代”时期的过渡和科举的推动,金人对国朝的心理认同加强,随国朝文学振兴而树立起来的还有金人愿为正统后继者的文化自信。金代散文的赋化现象正是这种自信的表现之一。赋在金代文坛享有极高的文体地位,以赋法入文是文体发展的规律性使然,亦是金人时代精神的体现和主动的选择。赋化
学位
《乌鲁木齐杂诗》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文学家、《四库全书》总修纂官纪昀在流放新疆期间在乌鲁木齐所作的诗集。本文以《乌鲁木齐杂诗》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乌鲁木齐杂诗》中的新疆镜像书写。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以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为代表的清代边塞诗和前代边塞诗不同的特点,由前代的搜奇猎异到继承《诗经》的风雅精神,使边塞诗具有了十五国风的性质,实现了从边塞书写到本土书写的重要转化。全文由
学位
“本色”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色”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从哲学到文艺批评的转变,它既指创作者的“专业”的手法与身份、也指诗歌或词曲的“正宗”的地位,又指作品语言风格上的平淡朴素,但以上这些都是从文体特性方面上对“本色”范畴做的规定,主要指文学体裁固有的审美特征。而在明代心学语境的影响之下,主体意识高扬,表现出强烈的自由人格与生命精神,在此语境之下,心学文论家对“本色”范畴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