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清初的文坛盟主,王士禛是清康熙年间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之一,除文学创作成就外,标榜声华,自树坛坫,是“神韵”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诗坛上标榜声华,自树坛坫,开创“神韵”诗派。其中《师友诗传录》及《续录》,乃是王士禛与门生弟子及其友人关于诗学的日常问答记录,涉及诗史、诗体、诗法等内容,以探讨写作技法为主。《师友诗传录》与《续录》是王士禛晚年诗学观念的总结之作,其不仅能全面展现王士禛“神韵派”诗学主张和传授情形,也是清初众多文学师承现象的一个缩影。
本文以文学中的“师承”现象为切入视角,通过梳理“师友录”这一批评体例在中国古典诗学领域的发展脉络,探析其中体现的文学渊源意识与批评传统。并将研究视角落脚到清初的诗学风貌及相关诗歌流派的文学交流中,以王士禛及其门生弟子的文学创作与交流活动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考证其诗论形成的诗学渊源、发展流变与审美内涵,探究王士禛“神韵”主张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对其与门生弟子的诗学师授情况具体分析,探求其在清代文坛的实际影响。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论题的缘起,以及当前学界对于王士禛“神韵”理论及诗传现象的研究状况,找到研究的切入点所在。
第一章分析“诗传录”的生成背景。我国很早就有文学领域的师授门庭传统,并对诗歌传承起到重要影响;至明、清之际,文人交游酬唱、结社习气日盛,诗歌流派众多,王士禛作为继钱谦益、吴伟业之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坛领袖,广泛结交友人,奖掖后进,以“神韵说”主盟诗坛,“主持风雅,近五十年”。“诗传”这一概念,即为通过诗派领袖与门生弟子的诗学交流,使得本派诗学主张得以传承下去的一种文学教育手段、途径甚至文学现象。而《师友诗传录》作为其诗法传承的文本记载,也应运而生。
第二章梳理王士禛诗学理论的演进轨迹——早年“宗唐”,推崇王孟韦柳平淡清远的诗学理想;中年以《论诗绝句》为分界点,在“宗唐”基础上开始“宗宋”;晚年又“复归于唐”。综其一生诗学旨向,其始终主张将“宗唐”与“宗宋”并举和统一,宗唐中有宗宋,宗宋中有宗唐,二者融会贯通,这也是其兼容并包诗学观念的体现。
第三章则重点探究“神韵派”的师门群体及其师法传承。首先分析王士禛“神韵”诗论可传可授的理论基础,其在主张神韵的同时强调师法的重要性,主张“兴会”与“根柢”并重,通过后天的努力同样可以成功到达神韵的境界。其次以《师友诗传录》为主要文本,研究王士禛“神韵”派门生弟子的师法传授及诗学传承情况,并从师承视角,分析“神韵”理论对其后学及清代其他诗歌流派的诗学影响。
本文以文学中的“师承”现象为切入视角,通过梳理“师友录”这一批评体例在中国古典诗学领域的发展脉络,探析其中体现的文学渊源意识与批评传统。并将研究视角落脚到清初的诗学风貌及相关诗歌流派的文学交流中,以王士禛及其门生弟子的文学创作与交流活动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考证其诗论形成的诗学渊源、发展流变与审美内涵,探究王士禛“神韵”主张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对其与门生弟子的诗学师授情况具体分析,探求其在清代文坛的实际影响。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论题的缘起,以及当前学界对于王士禛“神韵”理论及诗传现象的研究状况,找到研究的切入点所在。
第一章分析“诗传录”的生成背景。我国很早就有文学领域的师授门庭传统,并对诗歌传承起到重要影响;至明、清之际,文人交游酬唱、结社习气日盛,诗歌流派众多,王士禛作为继钱谦益、吴伟业之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坛领袖,广泛结交友人,奖掖后进,以“神韵说”主盟诗坛,“主持风雅,近五十年”。“诗传”这一概念,即为通过诗派领袖与门生弟子的诗学交流,使得本派诗学主张得以传承下去的一种文学教育手段、途径甚至文学现象。而《师友诗传录》作为其诗法传承的文本记载,也应运而生。
第二章梳理王士禛诗学理论的演进轨迹——早年“宗唐”,推崇王孟韦柳平淡清远的诗学理想;中年以《论诗绝句》为分界点,在“宗唐”基础上开始“宗宋”;晚年又“复归于唐”。综其一生诗学旨向,其始终主张将“宗唐”与“宗宋”并举和统一,宗唐中有宗宋,宗宋中有宗唐,二者融会贯通,这也是其兼容并包诗学观念的体现。
第三章则重点探究“神韵派”的师门群体及其师法传承。首先分析王士禛“神韵”诗论可传可授的理论基础,其在主张神韵的同时强调师法的重要性,主张“兴会”与“根柢”并重,通过后天的努力同样可以成功到达神韵的境界。其次以《师友诗传录》为主要文本,研究王士禛“神韵”派门生弟子的师法传授及诗学传承情况,并从师承视角,分析“神韵”理论对其后学及清代其他诗歌流派的诗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