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影响区域广阔,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受损最为严重。以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高山森林系统保护为主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地表植被大面积破坏,特别是大熊猫栖息地受损严重,同时保护区管理和科研设备也在地震中损毁,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有待恢复,因此震后保护区的重建工作迫在眉睫。本文综合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对地震破坏和震后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选取2007年9月和2008年9月保护区Landsat TM影像,运用ENVI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非监督分类法(ISODATA)对图像信息进行分类,然后经空间对比运算得到地震破坏分布图。从所得数据可知,地震中保护区地表植被的破坏总面积为8243.7hm2,其中森林面积损失7946.5hm2,占总破坏面积的95.3%。地震破坏区主要海拔分布范围在2100--4200m,分布坡度范围是>10。和30--60°。从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地震破坏主要分布区与大熊猫活动范围相重合。比较分析破坏区分布图和卧龙大熊猫生境图发现,地震造成大熊猫生境破坏面积为7432.2hm2,占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总面积的8.7%。其中大熊猫最适宜生境1673.1hm2,适宜生境5111.2hm2,基本分布在海拔1100--3700m。震后保护区特区政府统一集中安置受灾居民,全力恢复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和新社区的规划,必然对保护区大熊猫及其生境产生影响。通过实地调查,运用GPS测定灾后居民安置区的空间分布信息,结合该地区1:100000地形图,建立空间数据库。人类活动发生源按对大熊猫活动影响强、中、弱3种程度,建立缓冲区,叠加大熊猫适宜生境图,可计算得出震后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范围。震后人类活动缓冲区内大熊猫生境面积为3860.6hm2,占震后保护区生境总面积的4.52%。在保护区,人类活动受地形和距离的影响,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的区域面积为947.6hm2,占整个人类活动缓冲区面积的24.5%。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254.4hm2,次适宜生境面积692.2hm2。中等强度影响区域面积为1435.6hm2,影响最弱的区域面积为1477.4hm2。为明确震后大熊猫生境重点恢复区,采用累计阻力模型来模拟大熊猫从主要源地扩散的范围。选取海拔、坡度和植被类型为阻力因子,以保护区大熊猫主要活动地点为源,利用ArcGIS空间运算工具分析得到大熊猫运动阻力面。结果显示,恢复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沙湾附近、幸福沟、研究中心到正河沟、正河沟到龙潭沟等区域。对这些重点恢复区要根据具体情况,封山育林或选择合适树种,辅以人工恢复。卧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大熊猫保护区,地震中大熊猫生境遭受重创。本文对地震破坏和震后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做了分析和评价,阐明了栖息地灾后生境恢复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这对震后大熊猫生境恢复和保护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