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营利组织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意识”、“志愿精神”以及“扶贫济困”精神,兴起于1992年、1993年后,由于国际基金会的注入,非营利组织相关制度不断健全发展,使得中国非营利组织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建设蓝图中,非营利组织因其“公益性”、“志愿性”,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由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实践不断推进与发展。新时期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数量上急剧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以及集中于文化、社会、教育领域。随着非营利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影响力不断增强。由于其易沟通、成本低等特点,非营利组织在参与政府公共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凝聚、社会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社会问题解决等各个领域多个方面,非营利组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一些困境,比如参与行为缺乏自主性、资金有限性和权利的竞争性等。换句话说,非营利组织自传入我国以来虽然在数量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质量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善,国人多余非营利组织的认识还不够理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对社会进步起到了滞后作用。青年自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政府对于青年自组织的管理,立足于“入口管理”的谨慎性制度环境。我国对民间社团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入口”管理来实现的,凡没有通过登记与注册的民间组织便不具有合法地位。当然,对于已经登记注册的青年自组织一般采用引导放任的态度。青年自组织既不受政府机构控制,也不受其他正式组织控制,除了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限制。青年自组织具有很高的自治性特征。具体表现为:青年自组织发起成立、组织运作、开展活动、实施管理都由组织自己负责,政府不介入管理。青年自组织的成员既是社团的参与者,又是社团的组织者,是真正的主人翁。青年自组织未注册,也没有上级归口管理单位。进入后世博时期,上海青年自组织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契合度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对接、职能目标的吻合等各个方面,这些新的变化以积极发展为主,但也有一些问题,总体而言,后世博时期上海青年自组织在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契合度方面仍有待改观。本文以非营利组织与参与政府公共服务契合度为研究对象,以后世博时期上海青年自组织为例,阐述后世博青年志愿者运作模式,分析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协助政府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的运作背景、组织架构、管理体制,阐述非营利组织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动机、参与方式、策略与途径、成效与经验,对于非营利组织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其特点做出阐释,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政府公共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全面的解读,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