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校辅导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立志成才指导者和引路人。在高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为直接的,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甚至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效以及和谐校园的建设。由此可见,深入开展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着力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从而全面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既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主体性理论,以及心理健康和交往与沟通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了社会调查、文献研究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以及维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基本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在心理健康现状层面:主要对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压力情况、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和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层面:主要归纳为三大冲突,即辅导员职业角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职业角色与教育对象心理阻抗之间的冲突,以及职业角色本身的局限所引发的角色冲突;在维护心理健康对策层面:主要从强化辅导员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充分关注和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确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而且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