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生化反应或药物诊断过程中,使细菌或生物细胞等微小颗粒快速富集,并将样本体积缩减到微流控器件能够操控的有效范围是分析过程的最基本环节。常规的颗粒收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生化反应或药物诊断过程中,使细菌或生物细胞等微小颗粒快速富集,并将样本体积缩减到微流控器件能够操控的有效范围是分析过程的最基本环节。常规的颗粒收集方法如介电泳、交流电渗、诱导电荷电渗等大多存在诸如收集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滴调控的诱导电荷电渗颗粒高效浓缩及定向收集方法,利用液滴在直通道中构建可以灵活调控的收缩区,并通过收缩区形成的特殊尾流模式提高颗粒的收集效率,最后通过液滴的调控实现粒子束的定向收集。首先,分析了诱导电荷电渗颗粒聚集的机理:基于经典的RC电路理论推导了正弦稳态信号下悬浮电极表面的电渗滑移流速;通过对微通道内流场的数值求解得到了空间流场的分布特性,阐明了悬浮电极上方反向漩涡形成的流动停滞线与颗粒聚集现象的关系并研究了诱导电荷电渗的电控特性。其次,揭示了收缩区影响颗粒收集现象的机理:提出了空间中颗粒运动轨迹的物理描述,分析了颗粒在收缩区上游的流动诱导电荷电渗聚焦过程;阐明了对称液滴构成的收缩区尾部特殊的发散-汇聚模式的机理,解释了上游泄漏到通道两侧的颗粒被重新收集的原因;分析了非对称液滴对流场的影响,归纳了液滴调控粒子束定向收集的规律。再次,设计制作了微芯片并分析了实验参数的影响:根据诱导电渗流的几何特性,基于实验器件的关键尺寸设计了液滴调控的颗粒高效浓缩芯片和集成芯片;研究了电导率、入口流速和液滴曲率半径等关键实验参数对颗粒收集的影响,优选了实验参数取值;确定了芯片的加工工艺并进行了实验准备和实验平台的搭建。最后,进行了颗粒高效浓缩实验和粒子束定向收集实验:颗粒高效浓缩实验确认了收缩区结构的实时可调控性和用于提高颗粒收集效率的可行性,实验效果与理论模型相符;粒子束定向收集实验体现了集成芯片对颗粒的多种操控模式,证明了非对称液滴对粒子束的定向收集具有准确有效的调控作用,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案在实现颗粒高效浓缩和定向收集方面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为了反分析砖石古塔的材料力学参数,将均一化原理、响应面法和遗传算法三者结合,提出了融合改进响应面-遗传算法。首先基于ANSYS软件建立古塔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BBD (Box-
本论文研究了重金属铬(Cr)在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中对微生物参数和植物根伸长的毒害效应,并利用实验获得的数据和文献搜集的数据建立Cr(Ⅵ)的生态毒理学数据库,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方法,初步推导出两种典型土壤条件下Cr的生态安全阈值,可为Cr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和修复管理等提供参考。(1)通过微生物测试的方法,研究了两种典型土壤下潜在硝化速率(PNR)、土壤脱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及
古代蔗糖制作技术与甘蔗产地文启古人嗜食甘蔗和蔗糖,制糖技术亦起源较早。甘蔗之吃法,除可直接斩断嚼食外,还可榨汁以器皿饮用,蔗汁经曝晒可制成蔗饴,如熬煎则能生产出砂糖和冰糖
随着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中每日产生海量的个人言论和商品服务的评论。这些评论包含人们的各种情感并且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由于数据来源广泛,数量巨大,每时每刻都在增长变化,若通过人工方式来挖掘这些庞大的信息,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成效甚微,所以需要通过情感分析技术对海量的文本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情感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酒店
临床实习,是通过安排学生直接到医院科室,担任护七工作,巩固强化理论课进一步获得和掌握护理专业的各种技能,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是护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0引言牙科医生利用高速手机夹持车针对患者进行钻、磨、切削、修整等口腔手术治疗。高速手机按照连接方式分为快接式和螺旋式,按照车针装卸方式分为压盖式和扳手式,按照手机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的清洁肠道的器具,从而减少病人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工作效率。[方法]20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依据人体结肠的生理解剖特点将新型抽
目的:评估3D-Slicer软件与传统的多田公式在测量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 PHE)体积中的结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14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头颅CT
通过研究PVA纤维、羊毛/维纶(PVA)混纺纱线和羊毛/PVA混纺织物中的PVA溶解特性,得出PVA纤维的状态、处理温度和时间对PVA完全溶解有明显影响.同时分析了PVA溶解程度对混纺纱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而基因的表达受到启动子的调控。启动子如同“开关”一样,决定了基因的活动。一旦启动子活性出现异常,通常会导致基因表达的调节障碍,进而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异常。目前的研究尽管获得了许多具备组织特异性或诱导活性的植物启动子,但是真正适于某个特定遗传改良目的的启动子数量并不多或活性不高。因此植物基因组中潜在的启动子还有待分析和鉴定。Tair网站(http://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