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3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多数丧失了手术和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的机会,预后极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及化疗药物均存在延长生存期有限、毒副作用较多等缺点,研发新的抗肝癌药物迫在眉睫[2,3]。楝酰胺(Rocaglamide A简称Roc-A)是从楝科米仔兰属植物中分离出的一种环戊烷并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已经被证实有抗肿瘤作用[4-6]。Aglaroxin C正是Roc-A衍生物的一种,由波士顿大学分子研究中心John Porco Jr.教授团队首次人工合成[7],目前国内对其体内抗肝癌效果和毒理学评估均无报道。目的探讨Aglaroxin C对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在实验剂量下对小鼠各脏器有无影响。方法建立小鼠H22腋下实体瘤模型,并分为Ⅰ组(尾静脉给药对照组)、Ⅱ组(尾静脉给药0.1mg组)、Ⅲ组(瘤内给药对照组)、Ⅳ组(瘤内给药0.05mg组)、Ⅴ组(瘤内给药0.1mg组),每组各5只。隔天给药(Aglaroxin C)一次,共4次。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每日测量小鼠体重。末次给药24小时后切除肿瘤及各组小鼠主要脏器并称重,计算抑瘤率、脏器系数。将5组小鼠肿瘤及脏器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简称H E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给药组及对照组小鼠在实验期间均活动正常,毛色光泽,进食饮水正常,大、小便无异常改变,无一死亡。2.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的瘤体质量分别为(2.11±0.5)g、(1.59±0.14)g、(2.30±0.64)g、(1.66±0.12)g、(1.06±0.14)g;Ⅱ组瘤体质量明显小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P<0.01);Ⅲ组、Ⅳ组、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2,p<0.01);Ⅱ组、Ⅳ组、Ⅴ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4.64%、27.83%、53.91%。3.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病理切片,给药组肝癌细胞坏死明显增多,对照组肝癌细胞坏死轻微。4.5组小鼠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8,P>0.05)。5.显微镜下观察各脏器病理切片,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异常。6.各给药组与对照组脏器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Aglaroxin C对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2在实验剂量下Aglaroxin C对小鼠各脏器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