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阐明中药复方J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耐药菌株MRSA及中药复方DC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产ESBLs大肠杆菌的体内外抗菌作用,为研发替代抗生素的抗耐药菌中药新药提供参考。
方法
①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耐药菌株,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耐药菌株4株菌株的菌落及OD600值建立菌株的标准计数曲线。对4株菌株进行抗生素耐药鉴定,确定标准菌株敏感及耐药菌株的耐药类型。
②建立中药复方体外抑菌活性的评价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复方对受试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纸片法测定中药复方对受试菌株的抑菌圈直径为评价指标,筛选出中药复方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耐药菌株、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耐药菌株的抑菌效果。
③建立中药复方的体内抗菌评价方法,以感染小鼠死亡率为指标评价中药复方对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考察中药复方J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及耐药菌株,中药复方DC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及耐药菌株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
④以说明书方法检测小鼠血液中的细胞炎症因子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IL-6,考察中药复方对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机制。
结果
①经测定各菌株的菌落计数曲线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y=4.6363x+1.4627,R2=0.9711;金黄色葡萄球菌(GZM1.644 ):y=6.6397x+1.0434,R2=0.9893;大肠杆菌(ATCC25922 ):y=5.5484x+1.1401,R2=0.985;大肠杆菌(GZM1.457):y=8.4975x,R2=0.9894。
②经测定临床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ZM1.644)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肠杆菌(GZM1.457)为产ESBLs大肠杆菌。
③中药复方J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MASR菌株的MIC值同为1.56mg/m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0、24.0mm;复方DC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产ESBLs大肠杆菌的MIC值同为25.0mg/m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3.0、24.0mm。
④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组别:小鼠MLD浓度6.3×108CFU/ml;中药复方JP的高剂量组、苯唑西林组与模型组呈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苯唑西林组小鼠的IL-6、IFN-γ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呈显著差异。
MRSA组别:小鼠MLD浓度为1.8×108CFU/ml;中药复方JP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利奈唑胺组与模型组呈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利奈唑胺组小鼠的IL-6、IFN-γ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
⑤大肠杆菌标准菌株组别:小鼠MLD浓度为9×108CFU/ml;中药复方DC的高剂量、中剂量组、氨苄西林与模型组呈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氨苄西林组小鼠的IL-6、IFN-γ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呈显著差异。
产ESBLs大肠杆菌组别:小鼠MLD浓度为2×108CFU/ml;中药复方DC高剂量组、亚胺培南组对模型组呈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亚胺培南组对产ESBLs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IL-6、IFN-γ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中药复方J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MRSA有相同的体外抑菌作用且对耐药菌株的抑菌圈大于敏感菌株,其体内对MRSA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大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并且可降低各组小鼠的IL-6、IFN-γ含量。苯唑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糖标准菌株有较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但对MRSA菌株体外显示耐药且无体内保护作用,中药复方JP对比苯唑西林对MRSA有更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替代苯唑西林抗MRSA的作用。
中药复方DC对大肠杆菌敏感菌株、产ESBLs大肠杆菌的MIC值相同且耐药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大于敏感菌株,其对两株菌株感染小鼠均具有体内保护作用,并可降低各组小鼠的IL-6、IFN-γ含量。氨苄西林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有较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但对产ESBLs大肠杆菌体外耐药且体内无保护作用,中药复方DC对比氨苄西林有更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氨苄西林抗MRSA的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大肠杆菌标准菌分别与MRSA、产ESBLs大肠杆菌的小鼠MLD浓度相差3倍以上,两株耐药菌株的MLD浓度更低,推测细菌产生耐药后可能其致病性增强。
阐明中药复方J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耐药菌株MRSA及中药复方DC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产ESBLs大肠杆菌的体内外抗菌作用,为研发替代抗生素的抗耐药菌中药新药提供参考。
方法
①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耐药菌株,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耐药菌株4株菌株的菌落及OD600值建立菌株的标准计数曲线。对4株菌株进行抗生素耐药鉴定,确定标准菌株敏感及耐药菌株的耐药类型。
②建立中药复方体外抑菌活性的评价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复方对受试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纸片法测定中药复方对受试菌株的抑菌圈直径为评价指标,筛选出中药复方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耐药菌株、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及临床分离耐药菌株的抑菌效果。
③建立中药复方的体内抗菌评价方法,以感染小鼠死亡率为指标评价中药复方对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考察中药复方J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及耐药菌株,中药复方DC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及耐药菌株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作用。
④以说明书方法检测小鼠血液中的细胞炎症因子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IL-6,考察中药复方对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机制。
结果
①经测定各菌株的菌落计数曲线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y=4.6363x+1.4627,R2=0.9711;金黄色葡萄球菌(GZM1.644 ):y=6.6397x+1.0434,R2=0.9893;大肠杆菌(ATCC25922 ):y=5.5484x+1.1401,R2=0.985;大肠杆菌(GZM1.457):y=8.4975x,R2=0.9894。
②经测定临床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ZM1.644)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肠杆菌(GZM1.457)为产ESBLs大肠杆菌。
③中药复方J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MASR菌株的MIC值同为1.56mg/m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0、24.0mm;复方DC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产ESBLs大肠杆菌的MIC值同为25.0mg/m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3.0、24.0mm。
④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组别:小鼠MLD浓度6.3×108CFU/ml;中药复方JP的高剂量组、苯唑西林组与模型组呈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苯唑西林组小鼠的IL-6、IFN-γ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呈显著差异。
MRSA组别:小鼠MLD浓度为1.8×108CFU/ml;中药复方JP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利奈唑胺组与模型组呈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利奈唑胺组小鼠的IL-6、IFN-γ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
⑤大肠杆菌标准菌株组别:小鼠MLD浓度为9×108CFU/ml;中药复方DC的高剂量、中剂量组、氨苄西林与模型组呈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氨苄西林组小鼠的IL-6、IFN-γ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呈显著差异。
产ESBLs大肠杆菌组别:小鼠MLD浓度为2×108CFU/ml;中药复方DC高剂量组、亚胺培南组对模型组呈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亚胺培南组对产ESBLs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IL-6、IFN-γ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中药复方JP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MRSA有相同的体外抑菌作用且对耐药菌株的抑菌圈大于敏感菌株,其体内对MRSA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大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并且可降低各组小鼠的IL-6、IFN-γ含量。苯唑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糖标准菌株有较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但对MRSA菌株体外显示耐药且无体内保护作用,中药复方JP对比苯唑西林对MRSA有更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替代苯唑西林抗MRSA的作用。
中药复方DC对大肠杆菌敏感菌株、产ESBLs大肠杆菌的MIC值相同且耐药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大于敏感菌株,其对两株菌株感染小鼠均具有体内保护作用,并可降低各组小鼠的IL-6、IFN-γ含量。氨苄西林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有较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但对产ESBLs大肠杆菌体外耐药且体内无保护作用,中药复方DC对比氨苄西林有更好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氨苄西林抗MRSA的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大肠杆菌标准菌分别与MRSA、产ESBLs大肠杆菌的小鼠MLD浓度相差3倍以上,两株耐药菌株的MLD浓度更低,推测细菌产生耐药后可能其致病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