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把握生命存在的各种文化符号行为和表达,必然是一种生命感受的动态流程。这种流程可以集中体现在各种艺术活动之中。而从人类文化艺术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在各种艺术活动之中,诗歌艺术应该是最基本的人的生命感受的动态流程的审美把握方式。这一点在原始人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已经得到证明。我们在诗歌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那种单纯的形式单一的情感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 诗歌在内在本质上与人对自己生命的强烈感受是一致的。人们在世俗文化生活中,生命往往受到太多的压抑、束缚和扭曲,在社会力量和自由力量的双重压迫之下,人的生命感受是十分丰富亢奋且富于激情和幻象的。诗歌通过集中、强烈的情感性话语的表达,将这些生命感受的表达加以凝聚、转换而凸现。因此,在本质要求上,诗歌必然要真实体现人们动态发展而变幻多端的生命感受的需要。人的生命感受由于建立在人的类本质力量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对象即在“内在尺度”基础之上,因而是最符合人性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审美理想要求的,而人性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反过来又成为人表达生命感受的主要内容。因此,人的生命感受是指人的类本质力量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对象化基础之上的人性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情感和体悟,它由内在需要指向外在世界的情感性把握,在特定的情境下又由外在世界的情感性把握回到内在生命的审美需要上来。人的生命感受往往能够运用文化符号形式来沟通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在一定情感与想像作用下,形成一个独立的情感性话语世界。这就使得人们在生命感受过程中,主体和客体始终能够双向交流、碰撞而产生强烈的共振或共鸣现象。人的生命感受是指向人性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既然诗歌表达或诗意的表达律动性和人的生命感受律动性内在同构,那么,诗歌表达也是指向人性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诗歌对生命感受的表达是通过其独特的感性形式来进行的。在人类长期实践中,外部世界的声、光、色、形、味、冷、暖等物质形态因素与人的情感、想像等心理机制建立了稳定的持续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五官感觉----情感----想像相互联结、往返流动的网络状的通道,这就是“异质同构”。正是因为这种感性形<WP=3>式与人的生命感受同构,所以感性形式能够表达出生命感受。在诗歌中,这种感性形式主要包括意象和诗歌的文体形式。本文在进行以上的理论探索之后,结合当代诗歌的创作来阐述诗歌所既有的人文关怀。诗歌历来以净化精神为己任,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来发挥其艺术审美效用的,而一部分新生代诗人却走向了这一目标的反面。他们由于缺乏对人生、现实和艺术的责任心、使命感,不但没有为人们浮躁的心灵“雪中送炭”,反而是为生存艰难的新诗艺术“雪上加霜”。一些在80年代醉心于语言迷宫与纯诗的象牙之塔中徜徉的青年诗人,进入90年代后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给自己重新定位,由过去对现实的漠视、回避,转入对现实存在状况的敞开与关怀。诗人们以平民化的眼睛透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平常心去体悟琐屑遮蔽下的温馨、揭示平凡覆盖下的生命价值,从中发掘出易被人们忽视的人生况味与文化意义,进而改变自己的审美趣味,一种不同于80年代的新的感觉、新的情绪、新的格调在诗中呈现出来。总括起来,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对诗歌和人的生命感受的需要及其表达的关系,以及诗歌对生命感受的表达的独特性及其特有的人文关怀进行探索,并结合当代诗歌的创作来分析诗歌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情形下,如何更好地表达人的生命感受。这些探索和分析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就在于:直面人的生命感受和精神的危机,从人的生命感受的需要来深入研究诗歌及其表达的独特性,指明其中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将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新的人学思考。因此,文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方法及相应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方法来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