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妊娠率的各种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符合行夫精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with husband sperm,AIH)的126例不孕妇女,共接受224个周期的IUI治疗,年龄24-41岁,不孕年限1-12年,其中原发不孕85例,继发不孕4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宫腔内人工授精知情同意书。2、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就诊于我院生殖中心的126例接受IUI治疗不孕妇女的资料,分析患者年龄、促排卵方案、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及超声类型、IUI时机及次数、IUI周期数、不同精液处理方法及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与IUI妊娠率的关系。3、统计方法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6例妇女共接受224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39例,周期妊娠率为17.86%。自然流产8例,稽留流产3例,双胎妊娠5例,宫外孕2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1例。1、<30岁、30~35岁、﹥35岁周期妊娠率分别为24.00%、17.5%及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2、CC、CC+HMG和HMG促排卵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20.29%、21.05%及15.00%,比自然周期IUI周期妊娠率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但三组促排卵组周期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 5)。3、子宫内膜厚度<10mm周期妊娠率(12.80%)低于子宫内膜厚度在10-15mm的周期妊娠率(24.24%),两组间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型子宫内膜周期妊娠率为21.18%,显著高于非A型子宫内膜周期妊娠率,后者为7.41%,两组间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同一周期中单次IUI组周期妊娠率18.27%略高于双次IUI组周期妊娠率14.81%,但两组间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排卵前单次IUI组周期妊娠率14.55%低于排卵后单次IUI组周期妊娠率22.99%,但两组间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第1至第4周期IUI周期妊娠率分别为21.43%、15.71%、7.14%、0%,不同治疗次数的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7、上游法处理精液后周期妊娠率为21.21%,显著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后的周期妊娠率8.50%,两组间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将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4组,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5×106≤~<10×106,10×106≤~<20×106及≥20×106,各组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4.65%,11.11%,19.70%及28.57%,各组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孕女性年龄、HCG注射日子宫内膜的厚度及类型、IUI的时机、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可以影响IUI治疗临床妊娠率;2、适当促排卵、把握好IUI时机有助于提高IUI临床妊娠率;3、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精液处理方法将最大程度改善精液质量,获得更高的临床妊娠率;4、延长IUI治疗的周期数至3个周期以上,并不能提高IUI的累积妊娠率;5、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可先试行I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