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首过灌注与延迟增强扫描在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活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影像资料完整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9例,使用高场核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平扫、电影成像、心肌首过灌注及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室壁运动、首过灌注及延迟强化的信号特点,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计算首过灌注时间、首过灌注最大上升斜率,测定正常心肌与心室腔的首过灌注时间、首过灌注最大上升斜率,其中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9例,共计493个心肌节段被评价,其中27例142段见首过灌注信号减低,最大上升斜率降低;有32个节段相应区域出现延迟强化。142个节段中22个节段可见室壁运动异常,异常运动的室壁增厚率均下降;29例患者中1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14例患者发现冠状动脉重度狭窄,3例患者未发现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在14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例中,在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的42个节段中,32个节段显示首过灌注信号减低,4个节段显示延迟强化,6个节段显示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未见重度狭窄的3例中,2例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1例显示局部心肌首过灌注减低。142个心肌节段显示灌注减低者,其灌注曲线最大上升斜率与正常心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个节段出现室壁运动异常者,其心肌增厚率与邻近正常心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可从形态、功能、首过灌注及延迟强化等多方面来综合评价心肌活性,直观的观察室壁运动,清楚的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部位及程度,因此MRI多参数及多序列扫描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活性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