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研究心梗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microRNA21及细胞骨架蛋白的定量表达情况,分析心梗前后microRNA 21及细胞骨架蛋白的分布情况及动态变化过程,探讨二者在心梗后心肌损伤及心室重构中的作用。[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32只,体重200±20g,随机分4组,每组8只,包括3个手术组(术后1周组、术后4周组、术后8周组)及1个假手术组,手术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其余操作同手术组。在心梗造模术前及术后1周、4周、8周时大鼠尾静脉采血,用q-PCR法定量检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循环血清中microRNA21表达水平。之后,分别在术后1周、4周、8周时处死对应手术组、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后冰冻切片,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情况并定量检测梗死面积大小;q-PCR法定量检测术后不同时间点灰带组织中microRNA21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心肌梗死后细胞骨架蛋白(结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在组织不同区域(包括心梗区、灰带区和正常区)的表达情况并定量分析,最后采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循环血清中microRNA 21的表达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5,P>0.05),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89,P<0.001)。术后microRNA21表达分别是术前的0.99倍、1.89倍、3.85倍、1.42倍;各手术组(心梗术后1周、4周、8周组)microRNA21表达分别是假手术组的1.93倍、3.82倍、1.39倍。2、灰带组织中microRNA21的表达在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09,P<0.001);各手术组(心梗术后1周、4周、8周组)的microRNA21表达分别是假手术组的4.46倍、8.26倍、2.03倍。3、TTC染色梗死面积定量检测:假手术组、术后1周、4周、8周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0 mm3、30.790±6.810 mm3、22.430±5.401 mm3、65.454±29.492mm3,术后8周组梗死面积最大,术后1周组次之,术后4周组梗死面积最小。4、在循环血清及灰带组织中,假手术组的梗死面积及microRNA 21表达量均低于手术组。在三个手术组中,术后8周梗死面积最大对应microRNA21表达最低;术后4周梗死面积最小对应microRNA21表达最高。5、各手术组(心梗术后1周、4周、8周组)心梗区、灰带区的细胞骨架蛋白(结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低于正常区(除术后1周组的结蛋白在心梗区和正常区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6、在梗死区及灰带区,术后1周、4周、8周组结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与假手术组相比,比值均小于1,细胞骨架蛋白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梗区及灰带区表达均下调,且随着心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1、心肌梗死后循环血清及灰带组织中microRNA 21表达水平一致且随时间变化,提示microRNA21表达水平可能受心梗后心肌损伤及后期心室重构的影响。2、心肌梗死后microRNA21表达水平及梗死面积随着时间变化,术后8周梗死面积最大对应microRNA 21表达最低,术后4周梗死面积最小对应microRNA 21表达最高,提示microRNA21高表达可能对心肌梗死起保护作用。3、细胞骨架蛋白(结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在心肌梗死大鼠的心梗区及灰带区的表达水平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提示细胞骨架蛋白的破坏存在不可逆性,并可能与慢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