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不同国家和一国不同发展阶段贸易保护水平的决定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现有文献侧重研究一国内部的贸易保护结构,而即便有学者讨论不同国家贸易保护水平的决定因素,也大都把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忽视了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内部以及之间贸易保护水平差异性的考察。尤其是,现有理论无法解释以下事实: (1)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关税水平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逐渐上升;(2)二战以后,虽然各国关税水平不断降低,但从80年代以来,以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贸易壁垒为手段的非关税壁垒为主要特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3)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后者则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实施国。
本文将交易效率引入到小国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模型,集中考察了本国交易效率与利益集团数量、贸易保护水平的关系。遵循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思想,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交易效率的改进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从而通过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影响利益集团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另一方面,交易效率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企业或产业组成游说集团的费用,并减少游说过程中的无谓损耗,以及提高企业为捐献活动进行融资的效率,从而影响到该国贸易保护水平。
分析结果表明:(1)当不考虑国外产业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时,随着一国交易效率的改进,一国贸易保护水平可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图形;(2)当考虑国外产业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时,在交易效率水平较低时,价格冲击对本国贸易保护水平影响较小,随着交易效率改进,价格冲击对贸易保护的影响逐渐增大。上述结论不仅有效地解释了各国贸易政策的变迁,也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最后,对1999年24个国家28个产业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上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