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新鲜腕关节尸体标本,结合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对腕关节和头状骨周围及内部的血管进行显影,探究人类腕关节和腕骨动脉灌注的方法。采用C臂透视和Micro-CT逐一扫描标本,所得数据再通过Mimics软件重建出三维立体的可视化模型,观察并测量头状骨的大致形态、血管分布特点和骨内血供模式,探讨日常生活中头状骨缺血性坏死发生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上治疗Kienbock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2例人类新鲜离体的腕关节标本,将所有标本置于C臂下透视,确保每个标本符合实验要求,观察头状骨的大致形态。透视后,解剖并分离出相应的尺动脉和桡动脉,采用恒压灌注装置,在恒温水浴箱内分别从标记好的尺动脉或桡动脉灌注配置后的明胶-氧化铅溶液。静置标本24h后,将所有灌注后的标本逐一置于C臂和Micro-CT下扫描,观察腕关节和头状骨的血管分布特点,所得分析数据再通过Mimics20.0软件重建出头状骨和月骨三维立体的可视化模型,进一步观察头状骨和月骨的形态及头状骨周围主要血供来源和骨内血管走行特点,测量并比较每个标本头状骨和月骨的长度、宽度、厚度及近端关节面的直径、弧长和弧高,记录头状骨滋养血管孔的大致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灌注前通过C臂透视,可清楚的观察到头状骨的大致形态,其中F型头状骨9例(占75%),S型头状骨3例(占25%),V型头状骨0例;灌注后通过C臂透视,可大致观察到腕关节的血管分布,腕关节的血管网主要由桡动脉、尺动脉和骨间前动脉的分支组成,并分别通过掌背侧弓的分支相互吻合。(2)通过Micro-CT断层扫描,可大致观察到头状骨骨内血管走行特点,滋养血管通常是从头状骨远端的掌侧或背侧进入骨内,再逆行走向至头状骨近端。断层图像显示,头状骨内部至少有1条主干血管穿行于整个头状骨,通过形成细小的血管分支再向头状骨其它区域供血。(3)根据Mimics20.0软件大致重建出腕关节周围血管分布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发现头状骨周围的血供来源于掌侧和背侧,其中以背侧供血为主,而头状骨背侧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前臂的骨间前动脉及其分支。(4)通过Mimics20.0软件分别重建出头状骨和相邻月骨的三维立体图像,测量相关参数后得出,头状骨长度(16.30±0.43)mm、宽度(9.75±0.76)mm、厚度(11.52±0.38)mm和近端关节面横向外径(9.87±0.45)mm、弧长(14.30±0.50)mm、弧高(5.43±0.31)mm及前后外径(9.83±0.75)mm、弧长(13.10±0.36)mm、弧高(5.16±0.21)mm;月骨长度(6.80±0.42)mm、宽度(7.90±0.67)mm、厚度(11.62±0.53)mm和近端关节面横向外径(9.47±0.51)mm、弧长(11.80±0.76)mm、弧高(4.13±0.31)mm及前后外径(11.63±0.55)mm、弧长(16.43±1.05)mm、弧高(5.23±0.57)mm。两者参数比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5)根据Mimics20.0软件重建头状骨骨内的血管三维图像显示,头状骨背侧和掌侧的滋养孔数分别为(5.8±3.2)个、(4.4±1.8)个,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9);头状骨远端和近端的滋养孔数分别为(7.2±2.6)个、(3.0±1.6)个,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头状骨表面的滋养孔主要集中在头状骨表面中外1/3处,头状骨最远端滋养血管的入口点大约分布于距头状骨基底部2.2mm处。结论(1)采用明胶-氧化铅溶液对新鲜离体腕关节标本进行血管灌注,结合Micro-CT断层扫描和Mimics软件三维重建的功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腕关节和头状骨的大致形态、血管分布和骨内血管走行的特点,为临床和科研上研究腕关节疾病的机理提供了解剖学依据。(2)滋养头状骨的血供来源较为丰富,主要以背侧供血为主,而头状骨近端供血模式类似于舟骨和月骨,主要以远端滋养血管逆行供血为主,这是可能导致临床上头状骨近端缺血性坏死更为常见的主要原因。(3)基于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图像后,对头状骨和相邻月骨部分参数的三维测量显示,头状骨和月骨在形态学上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头状骨表面的滋养孔主要集中在头状骨表面中外1/3处,头状骨最远端滋养血管的入口点大约分布于距头状骨基底部2.2mm处。因此,目前临床上采用头状骨截骨治疗早期Kienbock病和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Kienbock病,具有很大程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