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H4和N2O是仅次于CO2的两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稻田是CH4和N2O的重要排放源。本研究通过整合分析我国稻田CH4和N2O排放的规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双季稻稻田的氮和磷肥用量和不同有机无机配施的CH4和N2O排放,筛选减少稻田CH4和N2O排放的技术措施。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对我国稻田CH4和N2O排放的整合分析表明:(1)我国稻田CH4排放存在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主要表现为西南地区稻田CH4排放远高于其他地区;我国稻田N2O排放的地带性特征不明显。(2)水稻生长季节水分管理方式、非水稻生长季水分状态对稻田CH4排放具有重要影响。与淹水灌溉(CF)相比,前期淹水-中期晒田-淹水(F-D-F)、前期淹水-中期晒田-淹水-湿润灌溉(F-D-F-M)和间歇灌溉或完全湿润(M)降低稻田CH4排放的幅度为45%、59%和83%。与休闲期淹水(F)相比,采取冬闲期排干(SD)、稻旱轮作(LD)或旱-旱-稻轮作模式(TD),能降低稻田CH4排放42%~56 %。(3)化肥氮素投入量和有机物料种类对稻田CH4排放具有重要影响(P < 0.05)。不同有机添加物产生CH4的能力的顺序为:作物秸秆+厩肥(S+FM)>绿肥(GM)>厩肥(FM)>作物秸秆(S)>堆肥或沼渣(CM)。化学氮肥的种类对CH4排放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特征与有关试验结论不符。随着氮肥用量(N)的增加,CH4排放逐渐降低。当N位于0< N≤150 kg N ? hm-2,150< N <250 kg N ? hm-2和≥250 kg N ? hm-2时,CH4排放较不施任何肥料降低12 %、29 %和65 %。(4)水稻生长季节水分管理方式、非水稻生长季水分状态对稻田N2O排放具有重要影响(P < 0.05)。与CF相比,F-D-F、F-D-F-M和M能够增加稻田N2O排放12 %、140 %和478 %,而且在F-D-F、F-D-F-M模式下的氮肥N2O-N直接排放因子分别为0.43%和0.68%。不同非水稻生长季水分状态模式下N2O排放平均值表明,SD、LD和TD比F增加40%~110%的排放。2.田间试验观测得出:(1)施氮、磷肥均提高早、晚稻返青期的CH4排放,所有处理的早。晚稻生长期内CH4排放通量差异均不显著(P > 0.05);N2O排放量与施氮量的无相关性。(2)在总氮投入基本相等的情况下,与新鲜稻草(RS+NPK1)相比,采用菌渣(MR+NPK1)可减少早、晚稻田CH4排放的46%和68%,增加N2O排放的57%和28%;与新鲜牛粪(CD+NPK2)相比,采用沼渣(BD+NPK2)可减少早、晚稻田CH4排放的56%和65%,增加N2O排放63%和179%。(3)有机物料转化CH4的能力与自身易分解有机碳含量关系更为密切。C/N比对有机肥产生N2O的调节理论适用于C/N比相差较大的有机肥种类。对于C/N比接近的有机物料而言,氮素形态、有机碳组成可能起主要作用。(4)晒田对早、晚稻CH4排放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晒田期间均无N2O排放峰值出现,CH4和N2O排放并无发现消长关系。(5)氮、磷用量对双季稻的整体温室效应影响很小,但可以显著影响稻谷产量;有机无机配施下早、晚稻产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整体温室效应有极大的影响。CH4是早、晚稻田主要的温室气体,当地的减排措施应该以减少CH4排放为主。在施肥方面可以采取以产量最佳确定化肥用量,以整体温室效应最小确定有机肥种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