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松藻(Codium fragile)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松藻(Codium fragile)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绿藻纲(Chlorophyceae)、管藻目(Siphonales)、松藻科(Codiaceae)、松藻属(Codium)海洋植物,俗称鼠尾巴[1],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少数分布在温带或寒带海域。全球有50多种,其中我国海域已查明的有11种。研究表明,刺松藻中富含结构新颖并具显著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次级代谢产物按结构类型可分为甾体、二萜、甘油衍生物、脂肪酸、糖类化合物等五种类型,其中甾体和脂肪酸最为常见,并具有显著的抗菌、杀虫和细胞毒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在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过程中,我们对采集于浙江南麂岛海域的刺松藻(C.fragile)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将阴干的刺松藻用95%的酒精提取,所得浸膏经乙醚、正丁醇萃取后反复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共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包括:10个甾体、3个倍半萜、2个二萜、10个脂肪酸。化合物的结构及相对构型是在光谱学分析【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及和报道的已知化合物数据比较的基础上确定的。本文从刺松藻中共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大部分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属中分离得到,其中有3个化合物:(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1)、dl-3β-Hydroxy-5,6α-epoxy-β-ionone(2)、5α-cholest-7-ene-3-β,5,6β-triol(15)均为首次从松藻属海藻中分离得到。本次研究共分离得到3个倍半萜(1-3),其中有2个化合物:1和2均为首次从松藻属海藻中分离得到,化合物loliolide(3)为之前国内外文献中有报道的唯一一个从松藻属海藻(叉开松藻)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本文中分离得到的两个二萜类化合物【化合物trans-phytol(4)、tr ans-phytyl acetate(5)】均为直链二萜,文献报道在国内外的松藻属海藻中都有发现。本次共分离得到10个甾体化合物(化合物6~15)的甾体化合物均为多羟基甾醇、甾酮,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松藻属海藻中分离得到,而化合物6赤桐甾醇(clerosterol)据报道为绿藻门松藻属海藻中特有的、典型的次级代谢产物,而且是松藻属海藻中主要的甾体成分,亦是本次分离中我们得到的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有国外文献报道,赤桐甾醇的氧化产物比赤桐甾醇有更好的生物活性,而在本文中我们也分离得到了它的氧化物【7-oxo-stigmasta-5,25-dien-3β-ol(13)、decortinol(14)】,但由于时间关系,赤桐甾醇氧化物的生物活性暂时还未测定出来。另外,我们从刺松藻中分离得到了2个邻苯二甲酸酯类似物【bisd iisobutyl phthalate(16)、dibutyl phthalate(17)】。在生源上,邻苯二甲酸酯类似物不是海洋生物本身的代谢产物,而是一类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作塑料工业中的增塑剂。这提示我们,可能我们采集的海藻生长环境受到污染,分离得到的增塑剂为海藻吸收到体内的污染物。本次分离得到的脂肪酸全部为间亚甲基多烯脂肪酸,它们在氢谱上都显示了特征性的间亚甲基多烯脂肪酸信号,让我们得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并联合EIMS谱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从而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从刺松藻中发现的四大类型化合物表明,该海藻体内具有多样的、复杂的生物合成途径。既往文献表明,松藻属海藻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菌、驱虫、抗肿瘤和抗凝血等作用。由于分离得到的纯化合物的量很少,因此我们选取部分量相对较多的化合物经行活性测定,主要进行神经细胞损伤保护和PTP1B抑制活性筛选活性。目前,PTP1B抑制活性测定工作已经完成,其它活性测定工作还在进行中。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3、4、6、15、20、22和25等7个化合物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PTP1B抑制活性,IC50值从0.84到12.14μg/ml,特别是化合物6、20、22、25,显示出了显著的PTP1B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是0.84、3.47、1.76和4.47μg/ml。我们追踪到有PTP1B抑制活性的7个化合物,在此之前,都没有测定过PTP1B抑制活性,仅化合物15报道过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6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0.84μg/ml,非常接近对照物特异性抑制剂齐墩果酸的活性(IC50,0.54μg/ml)。
其他文献
本研究结合普通PCR技术和Long PCR技术测定了弯弓蚌螨(U. arcuata)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该序列全长14574bp,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高含量的A+T是螨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弯弓蚌螨COI基因全序列长1539bp,该基因共编码512个氨基酸,其中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A, TGA编码色氨酸Trp而不是终止密码子,亮氨酸Leu的含量最高,半胱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初发于妊娠20周后的多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全球每年约有5%-8%的孕妇受其影响,是导致孕产妇及新生儿病死的主要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及蛋白尿。虽然子痫前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目前对其病因学和病理学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已成为该领域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六级杆质谱技术建立了15-羟二十烷四烯酸(15-hy
“双减”政策的出台,给教培行业的激烈竞争按下了暂停键,资本市场看空、企业寻求出路、机构教师转行,传统以K12教育为主流业务的教育机构亟待转型,整个行业面临大洗牌。本文首先从“双减”前,整个行业市场规模扩大、教学技术变革、行业门槛提高的简况出发,与政策落地后的相应状况进行比对分析,从市场赛道切换、机构重心调整、个人职业转型三个层面,为“双减”格局下的教培行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目的:探讨HSP22对糖尿病所致肾损伤中肾脏纤维化、氧化应激和组织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动物部分:1,利用STZ诱导二型糖尿病方法造模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野生对照组(WT-control组)、野生糖尿病组(WT-diabetes组)、敲除HSP22对照组(KO-control组)、敲除HSP22糖尿病组(KO-diabetes组)。2,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组织的病
背景与目的:在临床诊疗中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是造成肾脏损伤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理过程,甚至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肾脏移植时,RIRI也影响供体肾的功能恢复和后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而且RIRI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弄清。本研究是通过建立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模型,模拟体内肾缺血再灌
一、化肥减施增效技术1 施用油菜专用缓释肥。根据云南不同油菜生产区域气候特点、土壤类型和养分状况及施肥习惯,确定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推荐施肥量。滇东红壤区,缓释肥用量20~30千克/亩;滇中水旱轮作区,缓释肥用量40~50千克/亩;滇西砂壤土种植区,缓释肥用量35~45千克/亩。2.种肥同播推荐采用精量联合播种机播种,也可人工点播、
期刊
目的: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复杂的器官炎症,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利用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对LN患者肾小球组织的全基因转录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与LN相关的基因、信号途径及转录因子,为今后对LN的研究奠定分子学基础。方法:1、在GEO数据库中联合GSE99339、GSE32591数据集进行LN相关差异基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与无肾脏受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之间的差异,寻找LN可能的临床特征及血清学诊断生物标记物。本研究旨在为LN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019年在我科诊疗并收录在国家风湿病中心97例LN患者(即研究组)病历资料,同期收集在我科住院的SL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但当前在作业布置方面,存在诸如前置性作业布置不足、减量又减质等问题。因此,必须提升作业布置质量,优化作业设计,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研究背景: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肾移植成功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供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在肾移植手术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IR损伤是指组织器官在缺血性损伤后恢复血流灌注,损伤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加重的情况;IR损伤不仅会引起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而且还能影响免疫功能导致急性排斥反应,还能直接导致慢性排斥反应;亚低温(Mild hypother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