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伤记忆到记忆的创伤——以八十年代文学为考察中心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想象在八十年代遭遇了深刻的激变,本论文从记忆的角度考察了八十年代文学从伤痕文学到先锋小说的演进轨迹。中国当代文学由创伤记忆走向记忆的创伤,不止是简单线性地从现代走向后现代,同时也是现代性自身复杂性的呈现。《随想录》的写作及伤痕文学的发生表明,创伤记忆的文学呈现与国家现代化想象同步同构,对历史动乱的回顾既包含了理性反思,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某种承诺,事实上,记忆的审视必须在承诺之中进行,从而才能保持记忆的无限性并使其在当下的政治建构中发挥作用,承诺的记忆同样也是记忆的承诺。而寻根文学则将第三世界国家急欲追赶现代西方的创伤记忆置于民族文化的渊薮加以乔装打扮,并试图以古老的文化符号激活现代民族想象,在寻根文学那里,创伤记忆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过渡性和隐蔽性。先锋小说无论是形式上对记忆的借重还是内容上对历史改写,种种迹象都表明当代文学发轫之初紧密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一体化、总体化构想开始趋于解体。先锋小说主要凭借经验的增殖,以记忆的创伤为方法,从而完成了解构历史的惊险一跃。值得一提的是,对宏大历史的模糊或暧昧并不是以先锋小说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后果,而是置于创作技巧或形式建构层面的一种方法论——“记忆的创伤”所承担的恰恰正是对历史的瓦解功能。  
其他文献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时学生并不清楚应当要写些什么,应当怎样将写作的内容展开。这样的实际条件下,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实现写作课堂
期刊
留学生在进入汉语中、高级阶段的学习后,随着他们的学习重心逐渐由单纯的语法结构向语义衔接转移,在中介语中便出现了一些虽无语法错误但表达生涩的句子,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归因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是享誉世界的土耳其作家,因其创作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色而被研究者所称道。帕慕克创作的核心主题是“身份”问题,也即土耳其人在传统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