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在经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得人民群众身体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新的威胁,这种状况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二十年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选取上海市长宁区西郊中学和嘉定区戬浜学校共186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西郊中学92名,戬浜学校94名。数据的收集工作在2010年12月份由作者和四名研究人员(西郊中学和戬浜学校各两名教师)进行,测量和收集的数据有:(1)被试者的身高和体重;(2)被试的性别,年龄和年级;(3)体育课运动成绩。数据收集的第二部分是确定身体活动的自我效能和感知收益水平,以调查问卷的方式由四位教师在课堂上完成。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得出如下结论:1、上海市中学生自我效能和感知收益状况对体育活动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提升学生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并且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高水平的感知收益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而且此时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2、上海市中心市区和郊区的学校学生感知收益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感知收益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长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中心市区和郊区的差异,例如经济条件,体育设施以及交通等会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上海市中心市区和郊区学校学生的自我效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过后者平均水平略高。中心市区学生参与活动兴趣为主,目标设置适宜;郊区学生倾向于信任自己的能力,会不断尝试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