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拈出孟浩然的个性和诗歌中所体现的“气”,这既是对古代“尚气”传统的承继,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表现的特点。本文即以“气”为视角和线索,旨在关注孟浩然的生活、创作与心态,分析种种“气”的表现,并考察孟浩然与地方之气、盛唐之气的关系。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内容。绪论分三部分。首先从孟浩然的画像和“韵高才短”讨论孟浩然的文化象征意义、接受史地位以及作为“宗唐宗宋”的一个典型个案的意义,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作出说明,并对“韵高才短”提出个人认识。其次,概括近十年孟浩然研究的主要成果,阐释“气”的概念、流变与孟浩然的“气”,简述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为孟浩然个性之“气”的研究。分别对其个性中体现的“逸气”、“意气”和“义气”进行考察。就孟浩然诗中“散发”、“琴”与“酒”、“竹”等几个符号化的魏晋风度意象,探讨孟浩然与魏晋风度的关系。关注孟浩然“卜”和“药”的生活,揭示孟浩然与盛唐文人对生命观的体认和追求高雅生活的态度。而他乘兴而游、兴尽而归的行为和探访先贤的热情是其山水诗“伫兴而作”的契机。此外,本章“意气”取“志向”之义,而词语本身又带有“意气用事”的消极特点。此部分通过勾勒文本叙述孟浩然事迹所塑造的一个孟浩然形象,与孟诗自述所隐含的一个政治理想人物“羊祜”,考察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并以“年四十游京师”为界,选取孟浩然始有意仕进、着手准备的“三十”和人生晚期“五十”两个年龄阶段考察孟浩然的前后心态变化。最后通过考察一个被忽视但又十分特殊的人物品评词语“救患释纷”对孟浩然的“任侠”情结作一个外缘补正。第二章为孟浩然诗歌中的“气”。孟浩然诗歌主要风格“清”之外尚有金刚怒目的一面,此点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本文概括为“盛气”并进行考察。对孟浩然诗中的“气”的表现,本文观照其对二元对立的“乐”和“悲”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孟浩然的岁时节令诗为考察对象,以夏日诗、清明诗和七夕诗为切入点,分别考察孟浩然对“乐夏”主题的表达与他心中萦绕的“乡气”对惯例题材下感伤情绪的缓释。并简要论述“乐夏”主题与“感凉而兴”。附录部分考察孟浩然近体诗中的一气贯注的线性体验式结构,这不同于京城诗人采用的并列描写式结构,并兼与王维的诗歌结构和心态比较。第三章为孟浩然与地域之“气”。从社会学角度,“气”具有地方性。本节考察孟浩然对“荆楚之气”的空间感觉、历史印象、心理感知、好恶以及对自身归属问题的体认。并考察地理名词进入孟诗,被用来“尚有用意”的塑造壮大的气象以及运用的方式和效果。第四章为孟浩然与盛唐之“气”。“气”还具有时代性,本章考察孟浩然与时代氛围下其他文人的情感表达与境遇。以对“士不遇”主题的情感表达为切入,通过考察孟浩然,观照盛唐布衣诗人以“浩然之气”为理想人格的底色,对“志”的诉求与追求自身个性的“求真”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盛唐布衣文人“士不遇”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通过考察孟浩然对“桃花源”的受容情况,分析其舍弃了既有的“桃花源”题材,而选择陶渊明的另一套表达模式,对理想生活和理想世界作出想象和描述,具有鲜明的“羲皇”情结。这不独为孟浩然所有,亦是唐代文人的选择。然限于本文和能力,本文仅截取初盛唐之际,孟浩然生活时期的文人诗例简要说明此现象。认为对“羲皇盛世”的追溯,是时代氛围和“士不遇”的境遇下,文人集体有意识的“回溯式想象”,亦能通过对此乐园的想象,有效地寻得心灵安顿、获得重新出发的力量。结语部分简要再对孟浩然与“地方之气”、“时代之气”的关系作一点探讨。本文即是通过对孟浩然及其诗歌的研究,期以对盛唐文学以及盛唐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