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自1922年以来就作为小说的典范被编入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之中,在1986年被确定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全篇不足3000字,体制精巧,思想深邃,其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语言的描写和形象的刻画都是值得深入推敲和品味的。本论文试以《孔乙己》教学史为研究的切入点,从三个时期对《孔乙己》教学史及解读现状进行纵向梳理和归纳,即《孔乙己》相对自由期的解读(1922年-1949年),对文本的解读较自由,与文本的文学性解读较为贴近;《孔乙己》曲折行进期的解读(1950年-1976年),对文本的解读受政治使命的制约;《孔乙己》多样化的解读(1977年至今),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开放化解读。同时还对每一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编撰及《孔乙己》在该时期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概况进行分析,整理《孔乙己》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解读、教学解读及教学价值的确定,横向参照教参书、课堂教学中对《孔乙己》的解读及典型的教学案例三个视域,对《孔乙己》的接受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不同视角下《孔乙己》教学与解读的倾向性。《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主要包括文学界诸多学者对文本的自由解读,透过文学解读的视角来剖析文本的深刻内涵,并探究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产生的影响;梳理教参书对《孔乙己》的解读,是明晰教材编写者对文本的解读是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解读之中的;课堂教学中对《孔乙己》的解读主要是透过教师的视野,以教学案例的设计和课堂实录为载体来了解《孔乙己》在课堂中的教学接受情况。据此,本论文以不同时期的教材、教参书、经典的教学案例及诸多学者对《孔乙己》的解读为研究的出发点,运用文献分析法、教材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旨在梳理和分析《孔乙己》自编入教材近百年来的教学价值的定位与变迁,明晰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接受情况,探索和归纳《孔乙己》自民国至今的文学解读、教学解读和课堂接受中所存在的一些解读泛化以及个性化解读缺失等共性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同类的小说教学提供合理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