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抑制vWF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引言:Von Willebrand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液循环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促凝血因子。此外,相关研究发现vWF在骨肉瘤(Osteosarcoma,OS)原发灶肿瘤组织和转移灶肿瘤组织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在转移部位的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然而,vWF在骨肉瘤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1、进一步研究vWF在骨肉瘤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探究骨肉瘤发生与发展中,vWF和mi RNA-24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在人骨肉瘤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对vWF和mi RNA-24的表达特征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 RNA-24与vWF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以及划痕试验来测定vWF和mi RNA-24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Pearson’s卡方检验对骨肉瘤患者mi RNA-24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在骨肉瘤的肿瘤组织(n=84)和细胞株SAOS-2,MG-63,143B,U2OS,HOS中,vWF的表达都明显升高,相反mi RNA-24的表达却显著下降。mi RNA-24能显著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通过过表达vWF,可以显著削弱mi RNA-24抑制骨肉瘤细胞转移的能力。实验结果证实了在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中,vWF可以作为mi RNA-24的作用靶点。人骨肉瘤组织中mi RNA-24低表达与肿瘤转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mi RNA-24低表达能够预示骨肉瘤患者临床预后差、生存率低。结论:vWF在骨肉瘤进展过程中作为一种新的原癌基因发挥重要的作用。vWF在mi RNA-24调控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vWF有希望成为骨肉瘤治疗的一个有效生物学靶点。第二部分关节置换术后血液vWF和ADAMTS13的变化与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引言:vWF(von Willebrand Factor)是凝血VIII因子的载体蛋白,能够黏附血小板和细胞外基质,促进血小板聚集、粘附在血管损伤的区域,促进血栓形成。ADAMTS13又称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解蛋白酶(vWF-CP),其作用主要是在vWF分子结构的A2区域切断vWF以降低其活性。因此,血液循环中vWF和ADAMTS13的水平与术后患者血凝状态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性。目的:本研究旨在观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中vWF和ADAMTS13水平的变化,以进一步研究两者表达水平的改变与患者术后血凝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观测了9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病人。分别收集患者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2,3,5,7天的血液样本。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来检测血浆ADAMTS13抗原。通过用荧光底物FRETS-vWF73来检测血浆ADAMTS13蛋白水解酶活性。血浆vWF抗原(vWF:Ag)和vWF瑞斯若霉素辅因子(vWF:RCo)活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III,血浆纤维蛋白原通过Sysmex?CA500系统检测,D-二聚体由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来测定。结果:血浆vWF抗原水平及其活性从术后第一天开始就显著升高。与之相反ADAMTS13抗原水平及其活性则出现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整个观察期都没有明显改变。术后第1、2天,抗凝血酶III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值,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第3天恢复到术前水平。从术后第一天开始,D二聚体显著高于术前。从术后第2天开始,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增加。此后整个观察期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都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ADAMTS13和vWF水平与血栓形成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血液中ADAMTS13和vWF水平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有意义的指标,可以用来提示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血栓并发症的风险;也提示可以通过抑制vWF的表达和活性来降低深静脉血栓及其他血栓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