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急性放射性毒性反应,同时比较常规与调强放疗技术在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及受照体积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于我科行放疗的女性患者共86例,其中64例患者行常规放疗,22例患者行调强放疗。常规放疗患者采用两野对穿等中心技术,调强放疗的患者采用CT定位采集数字图像,采用Varian 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4野动态调强方案进行逆向计划方案,获取最佳剂量学计划。所有患者均采用6MVX线,在6周内给予计划靶区剂量5040cGy/28f,后根据手术瘢痕及彩超所测瘤床深度采用电子线9-12MeV于瘤床区加量1000cGy/5f。于放疗期间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经两种放疗技术治疗的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及肺炎的发生率,同时评价放疗后患侧乳腺的近期美容效果。自采用调强放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左侧乳腺癌患者10例,利用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设计切线野常规放疗计划,并将两种计划进行融合对比。利用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云图对常规及调强靶区所受剂量分布情况进行对比,评估两种治疗技术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指数及适形指数。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对心脏、患侧肺、健侧乳腺三种危及器官在两种治疗计划中受照剂量及受照体积进行比较。结果:86例早期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常规放疗组:0级2例(3.1%),1级36例(56.3%),2级9例(26.6%),3级2例(12.5%),4级1例(1.5%);调强放疗组:0级8例(36.4%),1级12例(54.5%),2级2例(9.1%),3级、4级0例。两组发生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射性肺炎在常规放疗组:0级30例(46.9%),1级27例(42.2%),2级6例(9.4%),3级1例(1.6%);调强放疗组:0级15例(68.2%),1级27例(27.3%),2级6例(4.5%),两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常规放疗组患者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5.3%(61/64),调强放疗组患者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5.5%(21/22),两组患者均得到较好的美容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调强计划与常规计划靶区的V95%均可得到较好覆盖,分别为98.5%、9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而调强计划靶区V100%、V110%、V115%均较常规计划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4)。调强计划及常规计划靶区的适形性指数分别为0.72±0.05、0.6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26±0.13、1.13±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评估结果:与常规放疗计划相比,调强放疗计划患侧肺的V20、V30、V40均降低(p=0.18,p=0.02,p=0.01),而V5则明显增高(p=0.02)。健侧乳腺:调强计划的V2、V3、V4、V5均较常规计划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8,p=0.03,p=0.04),V10则无差异(p=0.12)。心脏:与常规计划相比,调强计划的V30、V40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2),V5则明显增高(p=0.03),V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结论:与常规放疗技术相比,调强放疗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但两组发生放射性肺炎概率无明显差异;常规放疗及调强放疗技术均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近期美容效果。调强放疗计划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及适形性均明显优于常规放疗,可使患侧肺、心脏及健侧乳腺等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及体积明显减小,但低剂量受照射的体积则明显较常规放疗技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