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审计师们从单人工作演变到多人合作,共享合作收益与公共服务,从中诞生了审计共享。后来审计师们以合伙的方式成立事务所,共享基础性服务、审计知识、信息化建设、会计师事务所网络等内容。当前,大数据时代为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审计也不例外。习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国家审计署开展了三期“金审工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一直致力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水平,审计行业信息化转型浪潮蓬勃兴起。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大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传统“到现场”的审计模式已难以应对。对此,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构建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背景下丰富的数据基础和智能分析工具,有效预测审计风险点,支持项目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开展,提高审计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形成规模效益,降低审计成本。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大数据审计已经得到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的高度认可,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对审计理念的变革、大数据对审计方式的转变以及大数据现代审计平台的搭建三个方面。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很少有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构建大数据审计平台,将各种技术方法与审计全流程有机结合,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分析融入到风险导向审计的各个阶段,协同配合,提高审计质量,而且相关研究缺乏深入的实地调研。基于此,本文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对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这种大数据审计平台进行构建研究。具体来说,本文首先界定了审计共享、审计共享中心、计算机审计和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等相关概念。其次,本文结合规模经济理论、专业分工理论、共享服务理论、专业服务企业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等相关理论,讨论为什么要构建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分析审计共享的历史演变,并探讨其构建路径和功能模块。第三,本文对我国四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的实际构建情况,分析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的构建难点。最后,从会计师事务所和主管部门两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与建议:(1)审计共享的概念源远流长,已经在实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进一步深化了审计共享的内涵,未来将会是许多大型会计师事务降本增效、吸引并留住人才、适应信息化环境、提高审计效率效果的重要选择。(2)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规模效应原则和技术赋能原则,在总体框架、组织架构、构建进程、人员配置、内部收费等构建要素的支持下,通过基础审计服务共享中心、数据存储共享中心、数据分析共享中心、信息系统审计共享中心四大功能模块的协同配合,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实现提高审计质量、增加企业利润、提升员工满意度的构建目标。(3)实地调研结果表明,虽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的构建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事务所成立的辅助部门或独立机构,已实现本文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的部分职能,但是在审计共享的深度与广度上仍有进步空间,尤其是数据存储和分析的共享。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在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的构建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难点,包括缺少顶层设计指导、市场供给能力不足、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数据分析模型的非对称使用、技术标准不够明确等行业层面难点,以及共享文化需要加深、沟通成本不容忽视、人员配置存在困难、数据安全问题突出、分析效果不尽人意等会计师事务所层面难点。(4)为推动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的构建,本文建议主管部门做好战略引导和适度监管,完善技术标准和相关制度,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协调;也建议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夯实信息化软硬件基础,加强信息化和共享文化的建设,提高数据治理水平,循序渐进控制构建进程。本文的贡献体现在:(1)丰富了我国审计共享中心的相关理论研究。现有的文献对审计共享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鲜少有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研究,同时大部分审计共享中心的研究仅局限于财务、人力、后勤、函证等基础审计资源的共享,几乎没有涉及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共享。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地调研,在传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共享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提出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的构建路径。(2)本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既能为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审计共享中心的构建提供借鉴,也能为行业主管部门后续制定信息化审计的相关规范与指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