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一方面针对稀土矿废弃地修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的评价问题,以梅州平远县的稀土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田间试验分为山上小区和山下小区两个部分进行土壤改良,采用有机肥单项技术或组合其他改良剂进行生态恢复,并种植豆科植物进行复绿,通过测试土壤肥力指标测试来评价其修复效果,旨在筛选合适的基于有机肥的复合修复技术;另一方面关注由于长期施用有机肥在改良土壤的同时带来的四环素类抗生素二次污染问题,本研究从某猪场的氧化塘中筛选出金霉素降解菌株,从色谱条件、萃取溶剂及洗脱体积等方面优化金霉素的检测方法,研究金霉降解菌株的降解性能,以期得到既高效又无害的稀土矿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技术。本研究在筛选合适的基于有机肥的复合修复技术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了山上小区的各项肥力指标测试结果及其单项肥力指数,并进行了综合肥力评价。从各项肥力指标测试结果可知无论是有机肥单项技术还是与其他技术组合,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作用。根据土壤单项肥力指数做综合肥力指数,在不同的技术持续作用下非客土区域的土壤肥力均达到II级,而对照仍处于III级,客土处理的区域在不同的技术处理下所呈现的效果与非客土处理区域基本一致,说明各项技术在短期能呈现良好的改良效果并能长时间维持;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持续作用12个月的客土区域,其他均为组合技术相对优于单项技术,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客土处理区域的对照CK在持续作用4个月后其土壤肥力指标也达到II级,但持续作用12个月后仅达III级,说明客土技术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改良效果,且对比后发现以客土为基础并组合其他技术并不优于有机肥单项技术或组合技术。2)分析了山下小区的各项肥力指标测试结果及其单项肥力指数,并进行了综合肥力评价。从各项肥力指标测试结果可知无论是有机肥单项技术还是与其他技术组合,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作用。根据土壤单项肥力指数做综合肥力评价,在不同的技术持续作用不同时间后该小区的土壤肥力均达到II级(一般),而对照仍处于III级(差),说明各项技术在短期能呈现良好的改良效果并能长时间维持;差异性分析表明结果表明除了作用4个月的刀豆复绿区域,其他均为组合技术的效果显著优于单项技术。本研究对金霉素次生污染的微生物降解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采集自某猪场的氧化塘的淤泥经过含一定浓度的金霉素的MSM无机盐培养基驯化筛选、分离纯化后得到金霉素降解菌株F3,经革兰氏染色鉴定、理化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F3初步鉴定为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2)建立测定液体培养基中的金霉素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首先用0.1 mol·L-1的EDTA-Mcllvaine缓冲液与样品等体积混匀后超声萃取30 min,离心后收集其上清液。上清液通过活化后的HLB小柱,最后用1/5体积的甲醇洗脱。HPLC色谱柱选用E clipse XDBC18(4.6×250 mm,5μm)柱,流动相A相为0.1%甲酸水溶液,B相为V(甲醇):V(乙腈)=2:3,V(A):V(B)=2:1,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通过紫外检测器在检测波长为375 nm的条件下,可以使得金霉素与其他物质的峰完全分离,金霉素的保留时间为4.95.0 min。在0.110 mg·L-1的浓度范围内,金霉素标准曲线的R2为0.9997。3)对菌株F3的降解动力学及其生长增殖(OD600)进行研究发现:加菌株F3后,金霉素降解作用明显加快加强,在20 h已达到95.57%,而此时的单纯通过水解仅降解30.47%。F3降解35小时达到降解率达到99.04%,而此时通过水解仅降解了57.52%。菌株F3在含金霉素的10-PMSM培养基中生长迅速,5 h已经达到生长最大密度,之后细菌密度保持稳定,但生物降解仍持续进行。以上结果表明有机肥单项技术具有一定的改良效果,而以有机肥为基础组合其他改良剂后效果更明显,且各项技术在短期均能呈现良好的改良效果并能长时间维持;客土技术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改良效果,且对比后发现以客土为基础并组合其他技术的改良效果并不优于仅有机肥单项或组合其他改良剂。本研究还得到了一株金霉素高效降解菌,丰富了金霉素降解菌种质资源,为金霉素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