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互文性理论和模因论为依托,以互文分析、相似度计算及语料库统计为支持,以《续茶经》(清)及其前期互文母本《茶经》(唐)为研究个案,剖析总结了茶典籍文本的互文形式特点及缘由;探讨了译文建构中所需的互文多维视阈融合翻译策略;验证并尝试优化传统翻译研究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互文性由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根据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理论推演而来,意指文本间语符形式与意义等多层次的交互、涉及、延异等关系。根据互文理论,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重构须基于互文本。这一理论正契合了翻译这个跨文化、语际的互文对话理解与重构过程,,因此对其有论证与指导功能。此外,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语言模因论亦被用于揭示典籍文本复制、传播和发展的互文现象。相似度计算是知识表示以及信息检索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到文本分类、聚类、信息处理等领域,但在翻译领域尚未见涉及。鉴于文本不同层次的相似度是判断显性互文的重要依据,本文比较和运用余弦、戴斯系数、全置信度、匹配系数等量化文本互文指涉,在此基础上采用向量空间模型并进行了改进方法试验,即扩展项间的计算和序列模型,为互文统计、文本理解和翻译提供了量化依据。本文还展示了典籍文本语域集中、主题重合、内容关联、文体交叉、词语参而见义等互文特征。它们较高的相似度和部分受限语言特色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本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此研究的背景、意义及茶典籍研究案例的代表性;第一章介绍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论证互文与翻译的本质契合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茶典籍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宏观微观层面的互文指涉。第二章挖掘案例《续茶经》互文线索及其与《茶经》的渊源关系,运用模因论揭示优质语言模因的互文传承效应和增殖能量。比较和选择改进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来验证互文指涉并展示互文翻译索引。第三章探讨互文翻译障碍,提出典籍翻译的“三度视阈融合”观点。第四章有针对性地详论了茶典籍文本的主题、风格、体裁、资源、词汇及历时叠套互文现象及相应翻译策略。第五章致力于计算机在翻译中的应用开拓:首先探讨互文性对机器翻译的启示及语料库在典籍英译中的应用;接着论述基于多级锚点的英语与古汉语双语对齐实验,归纳出四个层级词作为锚点以提高对齐精准度;之后是将原用于描述非线性系统特性的“遍历性,,理论用于支持翻译介质的互文转换.,展示电子超文本在链接互文指涉方面的优势。在结论部分,本文对课题进行归纳总结,指出有待完善之处和今后可拓展深化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