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江虹小说创作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123456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作家肖江虹是贵州首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从登上文坛至今,他的文学创作随着个人文学思维和观念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小说内涵渐趋丰富。本论文将肖江虹的小说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对肖江虹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轨迹,深入研究肖江虹各个创作阶段的具体状况,进而探寻其文学创作与文学观的发展与演变,对肖江虹的创作做出具有新意的评价。第一章论述了肖江虹扎根乡土的成长轨迹,就肖江虹《百鸟朝凤》之前的个人作品风格展开探讨。在早期的创作中,他敏锐地觉察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与精神困境,含蓄的批判、强烈的讽刺、随处可见的辛酸组成了肖江虹的日常生活叙事,呈现出沉重感与悲剧感,但方言土语、修辞等叙述语言展现出强烈的幽默色彩,风趣诙谐背后隐藏着的冷静叙事态度,一定程度上冲淡作品悲剧色彩。第二章论述肖江虹作品中的审美特色和社会价值。第一小节主要探讨肖江虹作品中诗意化的风物画卷,作者的自然环境描写注重诗意化色彩的呈现,“民俗三部曲”更是加大了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借自然世界的介入突破简单的城乡二元结构,传达出极富深意的哲思。第二小节围绕肖江虹丰富多样的民俗叙事展开。自《百鸟朝凤》后,肖江虹找到了明晰的写作方向,透过民俗外壳深入到民俗的精神内核。本节重点探讨肖江虹民俗叙事在作品中呈现出的不同面貌,以及不同民俗叙事的写作意图。第三小节探讨的是肖江虹灵活多变的叙事技巧,从作者多变的叙事角度、互文性、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展开论述,多角度体现肖江虹在创作中的探索。第三章分析肖江虹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主要从展现乡村全方面的衰败以及对人情人性的发掘两方面展开分析。从总体来看,肖江虹的创作是呈现鲜明的现实主义以及底层书写的色彩,由于对家乡的热爱,作者将目光更多的注视在乡村范围内,尽可能全面立体地描绘乡村衰败的现实景象,动态展现其在现代文明侵染下所经历的变化。同时,他也看到了乡土大地淳朴原始的美,在现实中进行着苦难的温情演绎,在苦难中闪现爱与美的交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第四章探讨肖江虹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拓展与新变。第一小节从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入手展开论述。珍视、敬畏传统文化是作者坚定不移的态度,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呈现逐渐深入的特点,早期的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民俗消逝的惋惜,后期的作者领悟到形式的没落不可避免但精神内核须得传承下去。第二小节分析早期贵州文脉对肖江虹的影响,作为第五代贵州乡土作家的一份子,先辈们的优秀传统对肖江虹作品起着积极影响,他在继承传统之上完成个人乡土叙事的构建与突破。第三小节着重讨论肖江虹的现代意识与多维视野,主要是从作者现代意识、现代技法、神秘主义叙事等展开叙述。肖江虹作品的变化是他文学观念不断演变的结果,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同时这种变化发展也不会停止,将会随着肖江虹小说创作的探索继续延续下去。
其他文献
B(A)血型是一种ABO血型系统中比较罕见的亚型,据报道 B(A)血型在欧洲高加索人种中发生频率非常低,约为1/(17~58)万[1],在我国北方人群中的发生频率为1/(5~10)万[2],在上海地
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承载着古人悠久的农耕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传统生态文化和建筑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随着我国客运高速化、运输密度的大幅提高,铁路车辆和轨道之间的动力作用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复杂。因此,利用相关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无砟轨道耦合系统模型,进一步研究无
湖州晋江两地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乡村振兴、人才载体、服务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湖州晋江相比,焦作市虽然在思想观念、政策机制、具体措施、工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试验研究的对象为74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入院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根据其手术时间的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98例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