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用敷料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医疗护理用品,使用后的敷料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医疗废物,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需要进行集中处理。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敷料废物,给处理工作和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何对这种危险医疗废物进行减量化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研究设计高性能的新型敷料,提高治疗效果,从源头上减少敷料用量,达到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排放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在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抗菌型医用敷料方面进行了尝试,为开拓纳米纤维应用及新的敷料制备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从生态环境材料的角度出发,选用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天然高分子材料——明胶和壳聚糖作为主要原料,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含有纳米银的明胶基纳米纤维凝胶,用来制备抗菌型水凝胶敷料,以提高治愈效果,减少换药次数,达到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的目的。文中系统地研究了静电纺丝工艺条件对纳米纤维及纳米银形态的影响,找到了合适的纺丝条件,并对这种凝胶纤维的交联和溶胀进行了探讨,同时对这两种纤维膜中银离子的释放,以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类新型含纳米银颗粒的明胶纳米纤维,纤维平均直径91~145 nm,纤维表面银纳米颗粒平均直径9~20 nm。研究了明胶质量分数和硝酸银加入量对溶液可纺性的影响,并研究了纺丝工艺参数如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对纺丝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可纺性方面,纺丝体系中硝酸银的加入量存在一个极限值,并结合纺丝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硝酸银加入量达到8%时,电导率增长幅度减小引起射流的电势发生变化,纺丝不稳定性提前发生。经过静电纺丝和紫外光照后,在明胶纳米纤维表面均匀地分布着类似球形的银纳米颗粒,在紫外光照3 h后纳米银颗粒平均直径不变,根据Scherrer方程估算的纳米银颗粒平均直径与采用透射电镜观测结果相吻合。对纳米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纤维中银离子的光还原反应式。通过在明胶/硝酸银纺丝体系中添加壳聚糖,制备了新型的含纳米银颗料的明胶/壳聚糖纳米纤维,纤维平均直径101~167nm,纤维表面银纳米颗粒的平均直径8~17 nm。壳聚糖的加入增大了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并提高了明胶体系中硝酸银加入量的极限值,使极限值达到了14%,分析认为这与壳聚糖的加入改变了纺丝溶液的电导率增长幅度有关。研究发现,加入壳聚糖后用紫外光照还原时4 h后纳米银颗粒的平均直径不变,添加相同量的硝酸银时,与明胶/银纳米纤维相比,在明胶/壳聚糖/银纳米纤维表面所形成的纳米银颗粒平均直径减小,但数超增多。采用戊二醛蒸汽对两种含纳米银的纳米纤维膜进行了交联,交联后的纳米纤维膜是一种凝胶材料,抗张强度达到12.06 MPa,弹性模量达到437.8 MPa。纳米纤维凝胶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发生溶胀形成水凝胶,并在5~10 min接近溶胀平衡,溶胀度达到5 g/g。研究了两种纳米纤维水凝胶的溶胀动力学。交联剂的浓度和交联时间对纤维膜的溶胀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还发现,在溶胀24 h后纤维膜仍可以保持纤维的基本形态及孔隙结构。研究了两种含纳米银的纳米纤维膜在磷酸盐溶液中银离子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经紫外光照射后的含银纳米纤维膜可以达到缓慢释放出银离子的效果。两种含纳米银的纳米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发现仅添加1%硝酸银制得的纤维膜对两种病原菌均具有99%以上的抑菌率。纤维膜不仅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可吸收大量的伤口渗出液并形成有利于创面愈合的湿润环境,同时可将银离子缓慢释放出来,用在创面上起到持续消炎抑菌的效果,可加快伤口愈合,因此这两种纳米纤维膜是较为理想的医用敷料材料。分析了新型医用敷料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性分析认为,与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传统纱布敷料相比,制得的新型敷料具有更好的环境性能,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了敷料的用量,并节约资源和能源,减轻我国危险医疗废物处理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经济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无论在伤口护理方面还是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