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一项巨大工程,也是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的一项长期任务,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研究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系统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政府及企业分析现状、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有利于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推进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使我国早日进入信息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基于此,本论文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体系与机理进行了研究,论文研究内容分为6个部分,研究内容如下: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国内外工业化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国内外信息化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国内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现状,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论文的章节安排等,确定了论文的研究路线与方法。论文第二部分在对工业化理论、信息化理论介绍的基础上,结合“两化融合”理论依据中应用的产业融合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二元结构理论、贸易条件恶化论和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等经典理论中的思想和精神,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介绍了国家推进两化融合的相关工作及政策。此外,通过对北京市工业化现状、信息化现状、两化融合的现状与基础介绍,分析了北京市两化融合现状与问题。为全文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第三部分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建立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内涵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解释。在对两种常用的权重计算方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进行介绍和总结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基于调研问卷数据,对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因子分析,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对主因子的权重,以及各个指标在相应因子上的权重、各个指标在整体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进行了计算。此外,还研提了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指数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评价指标的可行性。论文第四部分主要是建立了包含政府、信息化环境、经济系统、制造业在内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具体形象的探讨了信息化社会的建设与两化融合的关系、政府在两化融合中的作用与角色、制造企业本身的信息化投入以及人才建设方面对于本行业信息化融合的重要意义。论文第五部分是在第四章提出的两化融合社会大系统的基础上,从组织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组织生态系统的构成,其自组织特性,以及演化机制,构建了两化融合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模型和两化融合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竞协机制模型,分析研究了两化融合系统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分析研究了两化融合对组织边界的影响,为引导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指导。论文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政策、人才政策、规范与认证政策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两化融合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