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行动规划(CAP)在遗址公园保护和规划中的应用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人类历史己进入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于是,东西方异质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之下产生碰撞、冲突,如何坚持本民族文化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承续文化资源;又如何以人为本,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都聚集在城市这一文化对象上。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在社会结构变迁和城市快速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历史城市和传统居住社区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历史城市经历了近20年剧烈的保护与改造过程后,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整体对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意识普遍提高,城市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社会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日渐增强,这就意味着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遗址景观是人类社会所共同拥有的文化和文明延续的载体,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景观类型,也是重要的景观资源。文化遗址景观的脆弱性一直是关系到遗址景观保护与持续利用方式的关键因素。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标之一也是保护其中脆弱的生物生态。因此本文首次尝试将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保护行动规划CAP引入文化遗址的保护中。   首先,本文做了有关于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相结合的文献综述。近年来,在对大遗址可持续利用的理论问题的探讨中,已有将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与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相结合的研究,尝试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精髓: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景观格局理论、等级一尺度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融于世界遗产研究和保护中,为世界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理论,同时也为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探讨了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方法的CAP应用于遗址保护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本文还对遗址公园的保护规划现状进行的综述,大遗址的保护利用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和难点,它是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高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更新使得处于城市边缘的大遗址在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大遗址的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大遗址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对遗址公园——一种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形式——的规划进行新的探索。试图将CAP这种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模式应用于遗址公园。   CAP(保护行动计划)是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以往50多年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用于自然保护区规划和建设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其应用于自然保护区规划的规划方式。通过对其宗旨,程序,内容、特点等的分析,尝试将其的应用领域从自然保护区拓展到遗址公园。其次,通过对自然保护区与遗址公园的相关概念、规划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程序等的分析,尝试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规划理论融于遗址公园的保护和规划中。   西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保留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文化遗产,使西安成为全国人文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在以上理论框架的支撑下,以汉长安城为例,通过了解汉长安城遗址分布概况、遗址构成要素、遗址特征与评价,以及目前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社会经济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的矛盾。运用CAP分析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居民经济生活与遗址保护相互制约的现状,总结出对遗址保护产生威胁的成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的建议。   本研究提出应将CAP引入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在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应将遗址看做需保护的核心资源的一种。在保护和利用遗址的过程中,整体的遗址公园是一个具有复杂社会、经济、环境构成的特殊区域,应使遗址的保护利用与遗址区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并采取动态可调整的策略。这一理念,丰富了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理论方法体系,突破了仅从文物保护角度寻求大遗址保护方法的旧观念,为遗址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作为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方法之一,也为为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开辟了新思路。同时将CAP的思想和方法由自然空间拓展到了文化遗址空间。鉴于本人能力有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不足。
其他文献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在不同聚集态存在时铱配合物的发光性质及其生物成像应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研究了不同主配体及辅助配体对铱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影响.以该类化合物发光
尽管大脑听皮层神经元对声音空间信息的编码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但其编码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相关研究在大鼠的初级听皮层也未见详细的报道,前掩蔽噪声对神经元编码空间信息的
利用纳米尺寸的多酸做建筑基元组装具有蛋白质尺寸的金属氧簇化合物为催化、吸附、分子识别、磁性材料、纳米材料及生物仿生等领域提供重要研究"载体".尤其是以功能为导向的
本文主要报道了配位作用驱动的离散型和聚合型超分子容器的设计和合成,并对其主客体适配的交换、吸附和富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位于主体分子容器中的客体组分不同的
2014年是项目执行的第二年,围绕"大分子自组装:生物分子识别作用的引入和模拟糖萼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所设计的研究方案,在上一年度已有的初步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科研工
通过阴离子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只具有一个环糊精基团的亲水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CD-g-HPG ),并通过阳离子聚合方法合成了只具有一个偶氮苯单元的疏水性超支化聚醚AZO-g-HBPO。随
通过微流控技术,将含有纳米凝胶的悬浮液包到可光聚合单体的核中,紫外光聚合后得到固化的核-壳结构光子晶体微球.以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组装基元来制备球形光子晶体微球,将具
按照本项目计划书的要求,本年度继续关注具有优异电子传输性能的功能分子体系的合成及结构优化、功能分子的可控多层次自组装及高性能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