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提供了动力,中国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社会转型期,转型期是各种社会矛盾突发的时期,特别是在大城市中更为尖锐,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贫富极化、房价急速升高、人口流动性加大、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其中职住的空间关系是这一系列矛盾的突出体现。因此在转型期对中国大城市职住空间的研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健康生活是有重要意义的。尽管有些国内学者对职住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大多停留在描述和时间点的横向分析上,从历史的角度去纵向对职住空间的演化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仍然比较少。广州市作为中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城市空间大规模扩展,郊区化现象显著,职住分离现象明显。因此本文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城市职住空间演化的一般特征,对其他大城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利用文献回顾法,总结了国内外职住空间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历程,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在实证研究阶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2001年、2005年和2010年三个年份收集了大量问卷数据,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个体的社会经济属性、居住、就业和通勤等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被访者回忆的方式建立了自1980年代以来的“历史人年数据库”,从历史的维度对职住空间和城市通勤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最后通过分析总结了引起转型期职住空间和城市通勤演化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转型期以来广州市的职住空间结构不断由内向外扩展,扩展沿着老城区向东、向南的方向进行。并且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向外的扩展并不是同步的,居住空间向外扩展的规模和速度均大于就业空间。此外,通过居住-就业圈层结构的分析,发现既在本区域居住又在本区域就业的比重不断增加,说明广州市的职住空间在结构上越来越合理,不过由于地域范围的扩大居住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反而越来越大,并且内向型通勤即在城市外围区居住到内圈层和中圈层就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对职住平衡的测度发现,广州市近十年职住空间不断向着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方式的分析,发现自2000年以来广州市的通勤时间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通勤方式的结构在不断地优化。为了分析个体因素对通勤行为的影响,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简述了其影响因素;利用线性规划的最优化模型,通过使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出不同时期广州市的过剩通勤,发现1990年代的过剩通勤(excess commuting)最大,2000年代过剩通勤相比前两个时期大幅度的减少,结合职住空间的演化过程发现过剩通勤的变化与职住空间的变化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