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洱海为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目前,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级阶段,水质相对较好,但湖泊沉积物负荷较高,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较大的释放风险。因此,研究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控制洱海富营养化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是“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课题”的一部分,主要研究沉积物中磷形态赋存特征、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洱海早期富营养化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洱海表层高有机质沉积物(OM含量在2.50%-11.72%)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浅水湖区,而高总磷含量沉积物(TP含量在710.29~1961.22 mg/kg),主要分布在深水湖区;有机磷含量变化在212.71~526.23 mg/kg之间,其与总磷分布趋势一致。不同提取形态有机磷含量顺序为:残渣态有机磷(Residual-Po)>富里酸结合态有机磷(Fulvic-P)>酸提取态有机磷(HCl-Po)>活性有机磷(NaHCO3-Po)>腐殖酸结合态有机磷(Humic-P)。(2)OM与OP/TP、Fulvic-P、Humic-P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但其与Residual-Po之间则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NaHCO3-Po和HCl-Po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表明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对活性较低的有机磷影响较大,而对活性较高的有机磷影响较小。(3)与营养水平较高的湖泊相比,洱海沉积物(除E7点外)有机磷主要以非活性有机磷为主,且Fulvic-P占OP的比例显著高于HCl-Po,即洱海沉积物有机磷生物有效性较低。这可能是洱海水体磷含量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但沉积物除E2点位外TOC/OP均小于200,表示有机磷的潜在释放风险较大。(4)在好氧条件和厌氧条件下,pH对沉积物磷释放影响均较大,但其规律不明显,可能和沉积物本身性质有关;上覆水中溶解氧浓度对沉积物磷释放量影响差异也较大,厌氧条件下沉积物磷释放量大于好氧条件。目前洱海水体均处于好氧阶段,溶解氧可能是控制洱海沉积物磷释放的主要环境因子。(5)在热化学处理过程中,洱海沉积物磷释放量均大于太湖沉积物,且影响其释放量的磷形态:洱海主要为钙结合态磷,而太湖主要为有机磷。随热化学处理温度的升高,洱海和太湖沉积物有机磷含量均减小,而弱吸附态磷含量增加,这表明可能在湖泊沉积物腐殖化过程中,有机磷易被矿化为活性磷而释放进入上覆水中,进而使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