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当下,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无法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只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淘汰落后产能,走自主创新道路,实现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才能维持中国经济长期中高速增长,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地级市是构成中国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微观反映,因此,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是否能实现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将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国家高新区作为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宗旨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率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个主要方面,因此,总结国家高新区发展经验,并从学理上研究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和城市TFP的作用机制,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对文章研究主题进行了细致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等。
本文在对已有文献梳理分析后发现,现有学者在研究城市创新和城市TFP时,鲜有关注国家高新区的影响,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研究不足。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本文结合增长极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核心-外围模型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区域创新系统论、创新扩散理论等相关经济理论,分别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影响城市创新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国内外异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和城市TFP影响的实证证据等展开深入探讨。
首先,文章对国内外高新区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国内外样本园区在这一部分统一称为高新区。本文首次归纳总结出国内、国外高新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型,并从静态角度做横向比较,多维度分析了国内外高新区主要发展模式异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国家高新区发展中政府作用强于国外,但园区现已逐步成熟,应适当弱化政府角色,更多使用市场力量;②中国国家高新区“高”、“新”特征不够突出,整合创新要素,实现创新资源的网络化,应是未来努力方向;③中外高新区的产业培育均集中于主导产业带动模式,但打通园区产业间关联,形成产业间良性互动,实现产业的内生孕育,则能更好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④中国国家高新区建设偏向于投资推动,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企业资金缺口,但干预过多,市场活力偏低,民间资本参与度有待提高,伴随经济增长,民间资本存量大大增加,园区发展中应适度减少政府资金,引入更多民间资本建设园区。
其次,文章测算并分解了我国城市TFP,以期掌握城市经济效率的实际状况及变动趋势。本文采用修正的永续盘存法,估计出城市层面特定时期的初始资本存量。在国内首次运用偏微分方法将城市TFP分解为技术变迁、规模效应、资源再配置效应,并进一步利用时变超越对数方法对233座地级市的TFP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总体上,各地区城市TFP增速呈现下降的趋势。对TFP进行分解,并分东中西经济区域来看,东部城市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较低的技术变迁效应,以及较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然而2010年后,东部城市资源再配置效应迅速下降,可能是由于人口规模扩大,资源紧张导致了劳动与资本生产率的进一步下降。中西部城市TFP增速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10年后超过东部地区,有着较强“后发优势”,其中,中部城市具有较高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以及技术变迁效应,西部城市具有较高的技术变迁效应。
再次,文章就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和城市TFP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本文选取233座地级市作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就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城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城市申请专利质量、城市TFP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整体上,国家高新区建设对城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并未显著促进城市申请专利质量和城市TFP增长的提升,这表明国家高新区建设对城市创新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强,国家高新区建设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即便是国家高新区内的企业也可能尚未完全摆脱低水平创新路径依赖。同时,本文还对上述影响的成长周期异型性、布点数量异质性、城市等级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进行了检验。
最后,文章对全文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同时,为进一步发挥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动能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本文认为应加快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扩散效应,并根据国家高新区影响的异质性特点采取对应措施,为此,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且,本文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文研究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对文章研究主题进行了细致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等。
本文在对已有文献梳理分析后发现,现有学者在研究城市创新和城市TFP时,鲜有关注国家高新区的影响,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研究不足。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本文结合增长极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核心-外围模型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区域创新系统论、创新扩散理论等相关经济理论,分别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影响城市创新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家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国内外异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和城市TFP影响的实证证据等展开深入探讨。
首先,文章对国内外高新区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国内外样本园区在这一部分统一称为高新区。本文首次归纳总结出国内、国外高新区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型,并从静态角度做横向比较,多维度分析了国内外高新区主要发展模式异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国家高新区发展中政府作用强于国外,但园区现已逐步成熟,应适当弱化政府角色,更多使用市场力量;②中国国家高新区“高”、“新”特征不够突出,整合创新要素,实现创新资源的网络化,应是未来努力方向;③中外高新区的产业培育均集中于主导产业带动模式,但打通园区产业间关联,形成产业间良性互动,实现产业的内生孕育,则能更好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④中国国家高新区建设偏向于投资推动,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企业资金缺口,但干预过多,市场活力偏低,民间资本参与度有待提高,伴随经济增长,民间资本存量大大增加,园区发展中应适度减少政府资金,引入更多民间资本建设园区。
其次,文章测算并分解了我国城市TFP,以期掌握城市经济效率的实际状况及变动趋势。本文采用修正的永续盘存法,估计出城市层面特定时期的初始资本存量。在国内首次运用偏微分方法将城市TFP分解为技术变迁、规模效应、资源再配置效应,并进一步利用时变超越对数方法对233座地级市的TFP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总体上,各地区城市TFP增速呈现下降的趋势。对TFP进行分解,并分东中西经济区域来看,东部城市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较低的技术变迁效应,以及较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然而2010年后,东部城市资源再配置效应迅速下降,可能是由于人口规模扩大,资源紧张导致了劳动与资本生产率的进一步下降。中西部城市TFP增速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10年后超过东部地区,有着较强“后发优势”,其中,中部城市具有较高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以及技术变迁效应,西部城市具有较高的技术变迁效应。
再次,文章就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和城市TFP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本文选取233座地级市作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就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城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城市申请专利质量、城市TFP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整体上,国家高新区建设对城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并未显著促进城市申请专利质量和城市TFP增长的提升,这表明国家高新区建设对城市创新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强,国家高新区建设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即便是国家高新区内的企业也可能尚未完全摆脱低水平创新路径依赖。同时,本文还对上述影响的成长周期异型性、布点数量异质性、城市等级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进行了检验。
最后,文章对全文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同时,为进一步发挥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动能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本文认为应加快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扩散效应,并根据国家高新区影响的异质性特点采取对应措施,为此,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且,本文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