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这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鲁迅小说里以“觉醒者”为代表的,和郁达夫小说里以“零余者”为代表的苦闷青年形象,以及他们与儒家伦理文化之间的内在渊源。除了引言和绪论,我这篇论文的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主要是讨论了苦闷青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严重。种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革命风起云涌,其中的新文化运动是当时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首先发起的,以“打倒旧的儒家伦理,建立新的西方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思想上的改革。但是在这场中西文化的战争中,知识分子遭到了失败,随着五四运动地退潮,他们陷入了苦闷的境地。在第二部分中,我主要是归纳了鲁迅和郁达夫小说里苦闷青年的群像图。在第三部分中,我主要是阐释了苦闷青年的特质以及它与儒家伦理之间的渊源。鲁迅和郁达夫的小说都生动地描述了青年们在“性”和“生”这两方面的苦闷。其中,性的苦闷在郁达夫的小说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禁忌,郁达夫自小就产生了性羞耻感,而西方的个性解放观念又使他接受了性解放,这两种性文化观念在郁达夫的心理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而鲁迅对于青年们“生”的苦闷的描写无疑是达到了一个旁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的。他不仅具体地描写了“觉醒者”在生计方面的苦闷,更是深刻地刻画了生活在中西文化第一次全面碰撞时期的“觉醒者”在灵魂上的痛苦。在第四部分中,我首先陈述了“觉醒者”和“零余者”在与儒家伦理抗争中都走向了死亡——肉体的死亡或精神的死亡。然后,我分别地探讨了鲁迅和郁达夫为了摆脱这种苦闷,所找到地灵魂的救赎方式。他们的方式既有相同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不同。郁达夫只是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品行与精神世界进行了调整和拷问,而缺乏鲁迅哲学意义层面上,那种反抗绝望的精神里包括的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