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一种较为理想的输尿管部分梗阻动物模型;探索动物模型肾血管铸型的方法;观测比较正常肾与输尿管部分梗阻动物模型积水肾的形态学变化,为肾积水的相关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48只,进行以下处理:1. 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2. 36只兔采用改进的输尿管套管法,建立左侧输尿管部分梗阻动物模型,作为梗阻观察组(O),N组及O组梗阻术后1周、2周、4周(即O1、O2、O4)各随机选取6只,分别行B超、静脉肾盂造影。3. N组及O1、O2、O4组各随机选取6只兔以过氯乙烯、牙托粉为填充剂分别行肾动脉、肾盏和肾盂铸型,测定肾动脉、肾干动脉、肾段动脉、叶间动脉管径大小;各组分别选取6只作组织学切片,了解输尿管部分梗阻后肾形态学变化规律。结果:1.随梗阻时间延长,肾盂前后径(APD)及肾盂容积(V)进行性增大,O组各期与N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肾皮质厚度(RCT)则逐渐减小,O1、O2组与N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O4组明显变薄(P<0.01)。2.随梗阻时间延长,静脉肾盂造影示肾大小盏、输尿管明显扩张,O组各期肾长径及肾横径与N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兔左或右肾动脉都为一条,其一级分支以前、后干的二干型为多,前、后干分别于肾盂前后面的肾实质形成肾盂前、后动脉系,肾干动脉发出口径较细的二级分支即肾段动脉,前干通常分为前上、前中、前下段动脉,分布于相应肾盂前面的肾实质;后干通常分为后上、后中上、后中下及后下段动脉,分布于相应肾盂后面的肾实质。N组肾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在肾实质内分布密集、均匀,随梗阻时间延长和程度的加重,血管分布稀疏、变形。肾动脉O组各期与N组管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肾干动脉、肾段动脉O4组与N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叶间动脉O2、O4组分别与N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且叶间动脉O4与O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N组肾盂、肾盏轮廓清晰,杯口锐利,无扩张,随梗阻时间的延长,O组肾大小盏逐渐扩张,肾盏杯口渐渐变钝、变平,肾盂逐渐扩张、变形。4.组织学切片显示O1组:肾小球、肾小管结构基本正常,尚无显著改变;O2组:肾小球轻度萎缩,肾小管部分扩张,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浸润增多;O4组:肾小球明显萎缩,肾小囊扩张,肾小管明显扩张,管内可见胶样蛋白液体沉积,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明显,肾间质部分区域坏死钙化。结论:1.改良的输尿管套管法建立的输尿管部分梗阻动物模型,方法简便、操作容易、效果良好,完全符合输尿管不全梗阻的要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输尿管不全梗阻动物模型。2.以过氯乙烯、牙托粉分别作为肾血管及肾盂、肾盏的灌注填充剂,灌注效果好,结构显示清晰、连续、完整,是良好的灌注材料,灌注方法简便,能达到预期效果,值得推广。3.肾动脉、肾动脉前后干、肾段动脉管径在梗阻期变化不明显,叶间动脉管径明显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