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促凋亡蛋白Smac (Second mitochondrial activator of caspase)的动态表达变化及神经元凋亡病理形态学结果,并研究丁苯酞对其的影响。方法:1.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u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1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6),模型组(n=36),丁苯酞治疗组(n=36),丁苯酞预防组(n=36),丁苯酞预防治疗组(n=36),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6h,12h,24h三个亚组。丁苯酞给药方式:丁苯酞胶囊用tween 80溶液稀释,给药剂量为80mg/kg,治疗组于缺血1h后再灌注时即刻予以腹腔注射丁苯酞稀释液;预防组采用手术前一周连续灌胃给药,每日一次,手术当天不给药;预防治疗组采用术前一周连续灌胃给药,缺血1h后再灌注时即刻予以腹腔注射给药一次;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于缺血1h后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3.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细胞Smac蛋白变化,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1.HE染色提示丁苯酞治疗组与预防治疗组在再灌注各时间点的缺血灶与模型组比较均减少,呈散点状分布而且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Smac蛋白表达在模型组中明显增多,于缺血再灌注6h即开始出现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增多,于24h可达高峰;治疗组与预防治疗组中Smac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blot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24h后Smac蛋白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型组,丁苯酞预防组,治疗组,预防治疗组,假手术组,其中,模型组,治疗组与预防治疗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TUNEL染色显示:相应各时间点比较,模型组大鼠可见大量凋亡细胞,丁苯酞治疗组与预防治疗组中的凋亡细胞比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1.采用改良线栓法成功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HE染色结果符合脑梗死病理过程。2.Smac蛋白在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呈动态变化,再灌注6h后即增多,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增多,于24h可达高峰,提示其可能诱导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丁苯酞可能通过下调Smac蛋白的表达减少神经元的凋亡,从而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