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MPa级建筑结构用抗震耐火钢的组织调控机理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181709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建筑向高层化和大跨距方向发展,以及应对能源、环境的问题,目前的建筑结构用钢已无法满足高强度、长寿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急需开发高强度,兼备高塑韧性,集抗震、耐蚀、耐火性能为一体的新一代建筑结构钢。本文通过采用多性能耦合的成分协同设计,系统研究了钢在热轧及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微合金元素的析出行为以及抗震、耐火机理。开发了适用于建筑钢生产的TMCP两阶段轧制-弛豫+临界回火+低温回火的新工艺。通过TMCP两阶段轧制-弛豫获得以板条贝氏体组织为主的热轧前驱组织;通过临界回火调控显微组织组成,获得了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的多相组织。利用奥氏体/贝氏体协同变形机制,获得低的屈强比;利用临界回火时元素C、Mn、Ni、Cu在残余奥氏体中的富集提高其稳定性,最终获得7.1%的残余奥氏体,使得钢的延伸率由热轧态的14.4%提高至回火后的22.4%,-40℃低温冲击功由50.3 J提高至141 J。临界回火后,Nb与Mo、V的碳氮化物复合析出相分布于基体及新生成贝氏体/板条贝氏体板条界面处,尺寸约为5 nm,具有较好的析出强化效果。在600℃高温过程中,固溶在贝氏体中的Mo提高了组织的热稳定性,使得临界回火后钢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在临界回火工艺中,在基体中及新生成贝氏体/板条贝氏体界面处形成颗粒状的Cu析出相,尺寸约为30~50 nm。在400℃低温回火时会发生BCC-Cu的纳米析出,Mn、Ni富集在Cu析出和基体的界面,富Cu纳米析出具备较强的析出强化效果。多相钢中的残余奥氏体组织在600℃高温下遇火分解,形成含Mn、Mo、Cr的合金渗碳体及Mo2C的析出,可提高钢耐火性能。揭示了残余奥氏体在室温提高韧、塑性、降低屈强比,在高温遇火时分解提高耐火性能的抗震耐火耦合机制。在工业实践方面,结合国内某钢厂5500 mm宽厚板轧机设备,通过临界回火热处理工艺实现了稳定化生产,开发厚度14~80 mm的690 MPa级钢,获得了由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残余奥氏体所组成的多相组织。生产钢板屈服强度≥722 MPa,抗拉强度≥886 MPa,延伸率≥18.5%,屈强比≤0.83,-40℃的低温冲击功≥172 J,600℃保温3小时后的屈服强度≥463 MPa,Z向性能≥52%,实现了抗震耐火的性能耦合。
其他文献
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电源接入电网、充电桩等用电设备不断丰富,未来电网的来源将更加复杂。电网作为连接发电端和用电端的中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下,整体电网发展的重点将聚焦智能化、信息化和互联化的方向以及电网构架安全性、稳定性的提升。当前由于新能源弃风、弃光量的不断增加,新能源消纳问题将深度影响我国能源转型与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迫使我国的电网企业逐渐重视这个问
一、引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迅速膨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占有很大比重,但化石能源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储量有限,而且其燃烧和利用过程还会污染环境并排放温室气体。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有限的资源利用和严格的环境保护的双重制约下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科技进步,
会议
学位
学位
学位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多媒体数据(Multimedia Data)成为“最大的数据”之一,因具有数量多、复杂性高、多样性、高维且多模态等特点,对实现高效检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希(Hashing)技术将数据编码为一组二进制哈希码,紧凑的二进制表示可在汉明空间进行高效成对比较,在大规模数据的高效相似性检索中具有极大优势。多媒体大数据时代,利用哈希技术学习多媒体数据更加有效的语义特征表示并实现高效检
学位
致密气藏物性差,储层敏感性强,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程度较常规气藏大。特别是探井钻井、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储层损害将会导致致密气储层的发现效率降低,影响气藏的正确评价。因此降低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并准确的评价其损害程度,对于致密气储层的准确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致密气储层损害研究多基于岩心尺度的室内实验结果,而储层损害矿场评价方法中,试井、测井等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影响因素多,不能反映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