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止血带不同压力对健康志愿者肢体微循环影响的基础研究研究目的:衡量止血带不同压力阻断动脉血流的效果,确定止血带最佳缚扎压力。方法:选取16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采用随机原则,分别给予上、下肢收缩压+30mmHg(压力1);收缩压+50mmHg(压力2);收缩压+80mmHg(压力3);收缩压+100mmHg(压力4)四种不同止血带充气压力(手指甲襞微血管观察给予前三种压力),于止血带加压前、加压后即刻、加压后3min、5min、8min、10min,止血带放松后即刻、放松后3min、5min、8min、10min、15min、25min不同时间点分别以激光多普勒微区血流仪和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观测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以甲襞微循环显微镜和图像系统检测手指、足趾甲襞微血管变化。结果:(1)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四种压力不同时间点上、下肢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止血带加压后不同时间点上、下肢局部血流灌注量均显著低于加压前(P<0.01),放松后5min内局部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加压前(P<0.01)。不同压力与时间有交互作用(P<0.01)。不同压力止血带放松即刻上、下肢血流灌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上肢压力1与压力3、压力4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下肢压力4与压力1、压力2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2)激光多普勒灌注成像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上、下肢四种压力止血带放松15min后与加压前肢体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比较仍有差异,不同压力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甲襞微血管变化:不同压力间不同时间点手指、足趾甲襞微血管血流速度和红细胞聚集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止血带加压后30 s,四种压力之间足趾甲襞微血管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压力1与压力3、压力4,压力2与压力4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1)。结论:上肢止血带压力达到收缩压+30mmHg时,下肢止血带压力达到收缩压+80mmHg时,即可阻断动静脉血流,并且放气后对微循环变化影响较小,故可作为肢体手术充气止血带压力选择的参考。第二部分医护人员对四肢手术使用止血带压力情况调查分析研究目的:了解骨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对止血带压力设置的情况,为临床合理设置止血带压力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十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00名医生和1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止血带压力设置情况、设置压力的依据、止血带使用相关知识、止血带并发症等。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98份。:52%(51/98)的护士、54%(54/100)的医生使用止血带时选择固定压力值,多数选择上肢250mmHg,下肢340mmHg(医生)和330mmHg(护士)。下肢选择250mmHg及以下固定压力值的医生占4.8%(4/83)名,护士占1.1%(1/89);上肢选择200mmHg及以下固定压力值的有医生占25.3%(21/83),护士占4.5%(4/89)。9.2%(9/98)的护士、14%(14/100)的医生根据患者收缩压计算止血带压力,多数选择上肢收缩压+100mmHg,下肢收缩压+120mmHg(医生)和收缩压+100mmHg(护士);下肢使用止血带时选择收缩压+100mmHg及以下压力值的医生占34.9%(15/43)名,护士占53.2%(25/47)。上肢选择收缩压+50mmHg及以下压力值的医生20.9%(9/43)名,护士21.3%(10/47)。医生护士多数认为止血带持续加压上肢60min、下肢90min应放松,间隔1 5min后再加压,加压后持续时间以不超过60min为宜。医生护士多数根据工作经验选择止血带压力,常见的止血带并发症是局部皮肤压痕、局部疼痛、局部出血点。结论:医生护士所选择的止血带压力数值偏高,应加强文献资料的利用,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制定合理的充气止血带使用指南。第三部分双侧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止血带充气压力对患者的影响的研究研究目的:探讨止血带不同压力对患者肢体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血液动力学、止血带以远部位肌组织形态结构影响,为临床选择适宜的止血带压力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选择择期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11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选择一侧肢体为实验肢体侧,另一侧肢体为对照肢体侧,实验肢体侧止血带充气压力为下肢收缩压+80mmHg,对照肢体侧为常规使用压力300~350mmHg,分别于止血带加压前,加压后0min、3min、5min、8min、10min、15min、30min、45min、加压末、放松止血带后0min、3min、5min、8min、10min、24h各时间点观测肢体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上肢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手术出血量、止血带以远肌损伤形态学改变。术中外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分别评价止血带止血效果、术后病区护士评价伤口恢复情况。结果:两种不同止血带充气压力止血效果相当,实验肢体侧与对照肢体侧之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带充气加压后即刻实验肢体侧和对照肢体侧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均显著低于加压前基础值(P<0.01),局部血流基本停止,至止血带加压末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最低,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1)。止血带放松后局部血流灌注量逐步增加,放松止血带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止血带加压后即刻至加压后10min患者血压逐渐升高,之后缓慢下降,放松止血带即刻患者血压显著下降,3min后开始逐步恢复,至10min基本恢复至加压前水平。止血带充气加压后,患者心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加压放松不同时间点心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肢体侧肌组织缺血缺氧改变较实验肢体侧明显,胞核多呈细胞凋亡早期改变,间质小血管内皮细胞重度水肿。结论:实验肢体侧止血带充气压力(收缩压+80mmHg)能到达良好的止血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