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社会运动为视域,对作为“中国人环保运动的一个开始”的厦门PX项目事件及其后的中国环保运动的网络行动进行研究。本文认为,网络是中国环保运动的必然选择。在西方国家环保运动中广泛运用的社区传播、民间组织传播在中国环保运动中并不成熟;传统媒体因遭遇地方政治的体制边界而失语或隐语、甚至互相矛盾;而网络却发挥了体制外的动员作用,推动了环保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提出的结构与行动理论是本文的重要理论基础。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的构成包括结构与行动两大部分,国家的政治制度、格局等属于“结构”部分,环保运动等新社会运动属于“行动”部分。借用这一基本理论框架对中国网络环保行动进行分析:中国的环保运动等“行动”直指中国的政治“结构”,但无法突破“结构”的边界,即不改变国家政治体制等宏观的“国家结构”,却试图冲击地方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局部结构”,甚至通过联合中央的方式,以有效推动“局部结构”的松动,使地方政治得到改良。本文研究了厦门PX项目事件中网络对中国环保运动主体的建构。通过对易中天博客、连岳博客的文本分析,论文发现:以易中天为代表的、被视作可充当传统运动领袖的公共知识分子,在事件中并没有充当传播中心的角色,甚至在公众面前失语;反而是连岳等自由职业者,被视为意见领袖积极推动运动。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网络对环保运动主体的建构,通过“我们”是谁、“他们”是谁、“我们”听谁的、“我们”跟谁说4个方面,建构了有明确政治倾向的运动主体,即“环保”与否不是作为区分群体的主要标准,而是以是否敢于参与地方政治以影响政府决策为主要标准。论文还研究了网民从环保话语到环保行动的过程。在新的、与威权国家相异的社会认同下,环保运动逐渐构成了对地方政治的本能对抗,并一步步升级行动,实现了从媒介到社会、从社会到政治、最终冲击政治体制的行动。在遭遇制度边界后,大众并不改变宏观结构,而是采取联合中央政府的话语策略,使行动合理化、合法化,以达到影响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和改良地方政治的目的。由此,本文认为:与西方的“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清晰分野不同,中国的网络行动属于有“解放政治”特点的“生活政治”。这样的网络行动能否成为补充“国家政治”的力量,有力地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