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应用不同消毒剂(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剂、茂康碘、75%酒精、生理盐水)分别对四组安置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新西兰大白兔的针道进行护理,通过观察四组新西兰大白兔理化指标(体重、肛温、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的变化、针道细菌培养结果、针道感染情况以及针道周围组织形态学改变,进而分析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后不同消毒剂在预防针道感染中的效果,为临床针道护理选择消毒剂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32只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饲养一段时间后安置Ilizarov3/4环形外固定架,并将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四组,每组8只,A组采用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剂,B组采用茂康碘(茂康复合碘皮肤消毒液),C组采用75%的酒精,D组采用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每一天对新西兰大白兔的针道进行护理,每日2次。术后每个针道周围不覆盖任何敷料,护理过程中保证一根棉签消毒一个针道,保持针道清洁干燥。术后每天肉眼观察并记录针道周围有无红、肿及分泌物,对有分泌物的针道及时做细菌培养;分别在术后第1天、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6周对每个针道做细菌培养;分别在术后第1天、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6周的上午7时测量每组新西兰大白兔的肛温、体重,留取血液标本进行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于术后6周从各组随机取一只动物处死,然后取未发生感染的针道周围组织,标本以针道为中心,大小约为1.5cm×2.0cm,每组取3个标本,进行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标本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肉眼观察四组新西兰大白兔针道红、肿及分泌物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天、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6周四组新西兰大白兔针道细菌培养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培养阳性率增高,阳性针孔数增多。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剂组出现阳性培养的时间晚、阳性孔数相对少。3.四组新西兰大白兔肛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45,P=0.145);不同时间点肛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225,P<0.001),表明不同时间点新西兰大白兔肛温不同;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0.488,P=0.830),说明四组新西兰大白兔肛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无差别。四组新西兰大白兔的肛温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术后4周肛温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术前肛温水平。4.四组新西兰大白兔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57,P=0.856);不同时间点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513,P<0.001),表明不同时间点新西兰大白兔体重不同;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1.086,P=0.380),说明四组新西兰大白兔体重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无差别。四组新西兰大白兔的体重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术后4周体重开始增长但仍低于术前水平。5.四组新西兰大白兔的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07,P<0.001),表明四组新西兰大白兔C-反应蛋白值不同;不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3,P<0.001),表明不同时间点新西兰大白兔C-反应蛋白值不同;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1.821,P=0.062),说明四组新西兰大白兔C-反应蛋白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无差别。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的C-反应蛋白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01);与B组比较,C组、D组的C-反应蛋白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1、P=0.067);与C组比较,D组的C-反应蛋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1)。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剂组新西兰大白兔的C-反应蛋白值低于其它三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6周的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6周的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后1周比较,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6周的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01、P<0.001);与术后2周比较,术后4周、术后6周的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01);与术后4周比较,术后6周的C-反应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四组新西兰大白兔的C-反应蛋白值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升高。6.四组新西兰大白兔的白细胞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37,P=0.015),表明四组新西兰大白兔的白细胞值不同;不同时间点白细胞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988,P<0.001),表明不同时间点新西兰大白兔白细胞值不同;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1.935,P=0.078),说明四组新西兰大白兔白细胞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无差别。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的白细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05、P=0.005);与B组比较,C组、D组的白细胞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3、P=0.421);与C组比较,D组的白细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0)。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剂组新西兰大白兔的白细胞值均低于其它三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各时间点白细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四组新西兰大白兔的白细胞值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升高。7.四组新西兰大白兔感染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表明四组新西兰大白兔的感染率并不相同,其中A组感染率为12.5%,B组、C组、D组感染率均为7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的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1);B组、C组、D组的感染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剂组感染率低于其它三组。四组感染程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9.080,P=0.554),即四组新西兰大白兔感染程度无差别。19例发生感染的新西兰大白兔中,感染病例最早出现在生理盐水组(术后1周出现),茂康碘组、酒精组次之,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剂组出现最晚(术后6周出现)。8.术后6周在光镜下观察四组动物针道周围组织变化,病理学检查见:四组针道周围组织中均可见少量炎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浸润,无纤维组织增生,未见坏死组织。高倍镜下(400倍光镜)四组病理切片炎细胞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414,P<0.001),表明四组高倍镜下炎细胞数并不相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高倍镜下炎细胞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C组、D组高倍镜下炎细胞数目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剂组高倍镜下针道周围组织炎细胞数少于其它三组。结论:1.新西兰大白兔安置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期间,应用四种消毒剂护理针道,各组均有针道感染发生,以轻度感染为主。2.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剂预防针道感染效果优于茂康碘、75%酒精、生理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