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也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工作者创新的严峻挑战,我们无法回避,必须以教育创新的理念来解决这一问题。虽然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人的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只是在个别尝试上,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极少将学困生作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心理暗示是指教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性行为,将某种信息在学生毫无觉察的情况下传递给他们,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以改变其学习态度,消除畏难心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作为增加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提高学习主动性以及他们的学习自信心的一种手段,最终达到提高学困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它强调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环节有机结合,不间断地给予学困生暗示。本文提出了“教师心理暗示”这一方法来作为转化学困生英语学习的对策。本研究以八年级英语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益阳市一中,益阳市赫山一中和益阳市高平迎丰中学共356名英语学困生,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等方法,对他们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涉及影响他们英语学习的四个主要因素:1)学习兴趣;2)焦虑程度;3)学习主动性;4)自信心。再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调查结果揭示八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现状是:1)对英语缺乏兴趣,有的甚至讨厌学习英语,同时大部分学困生不喜欢自己的英语老师;2)学习过程中,焦虑程度高;3)学习主动性差,不愿或很少在课堂上开口说英语;4)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基于八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现状,笔者在人类具有暗示性,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杰斯的治疗理论和情感过滤假设理论框架的指导下,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心理暗示法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相互作用原则;2)平等原则;3)可接受性原则。笔者在益阳市高平迎丰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中,以两个班的40名学困生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采用课前(衣着暗示,情绪暗示)、课中(语言暗示、表情暗示、眼神暗示)、课后(动作暗示、话语暗示)暗示。实验结束时,通过问卷、访谈、考试分析发现大部分学困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喜欢自己的英语老师,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焦虑程度降低,学习主动性加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也有明显提高,实验组有一个学困生已转化成为英语学习的资优生。教师心理暗示为中学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方法从心理角度去分析了解学生,以内因是决定结果的关键因素为依据,教师运用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学困生的内因,从而达到英语语言能力提高的目的。同时,教师心理暗示易操作的特点也决定其具有可推广性,有着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