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颈型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突出、退变,导致病人以颈肩部疼痛、僵硬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其它类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症状。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及工作方式改变,颈型颈椎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疾病虽然症状较轻,但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除,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痛苦,也造成了高额的医疗费用。中医主要采用理筋手法及旋转复位手法,通过松解颈肩部肌肉及微调颈椎关节,缓解颈部疼痛僵硬症状,达到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临床疗效,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无痛苦被广大患者接受。研究目的:通过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对比,结合VAS疼痛评分结果,从不同时点观察颈型颈椎病与颈椎刚度和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建立一种新的诊断颈痛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及量化指标;观察手法治疗前后软组织刚度和颈椎X线变化,论证手法疗效,为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提供客观化依据。研究方法:1、样本选择,严格按本研究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选取病例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2、以生物力学为基础,设计研制颈椎刚度测量仪及相关测试软件,并完成可靠性、可重复性分析;完成对照组20例正常受试者软组织张力、颈椎刚度、肌力测试及X线资料收集;病例组采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标准操作对患者进行施治,手法包括理筋手法和旋转手法,3次/周,3周为一个疗程。一个月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随访四个时间点,对病例组进行测量,测量内容包含颈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刚度、颈部主动运动等长肌力(含前屈、后伸、左右侧屈)、颈部软组织张力(载荷位移、吸收做功比)、颈椎X线序列(含颈椎曲度、位移、角度),比较治疗前后测试结果与X线资料。将所得数据采用CRF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统计,应用SPSS24.0及Excel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所获得的数据。所有的统计分析检验均采用双侧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水准均取α =0.05,即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作检验的差异有统计意义。数据统计描述和假设检验的原则如下:计量指标的描述将计算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四分位数间距(Q3-Q1),计数指标的描述将计算各类的例数及百分数。计量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计数指标采用x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指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秩相关(非正态)方法。研究结果:1、对照组颈椎刚度最大值0.492kg/度,最小值为0.169kg/度,(均数+标准差)为(0.262+0.080),95%置信区间为(0.233,0.308);病例组颈椎刚度最大值 0.618kg/度,最小值 0.152kg/度,(均数+标准差)为(0.372+0.135) (kg/度),95%置信区间为(0.326,0.421);2、对照组曲度异常者8例,占40%,颈椎失稳者1例,占5%;病例组曲度异常者25例,占83.3%,颈椎失稳者5例,占16.7%;3、经手法治疗,颈椎刚度由治疗前的(0.372+0.135) (kg/度)改善至(0.331+0.115)(kg/度)。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肌力由治疗前的(9.96+1.90)kg、(6.79+1.91) kg、(9.03+1.87) kg、(8.90+2.24) kg 改善至(11.54+2.19) kg、(7.67+2.23)kg、( 10.07+1.69 )kg、( 9.98+1.89 )kg。VAS 评分由治疗前的(5.30+1.24)改善至(1.70+0.95)。软组织张力能量所占做功比由治疗前的(38.1+7.2) %改善至(35.2+7.0) %。X线平片示:手法治疗前、治疗3周后、随访三个时间段的颈椎生理曲度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滑移、成角在随访期有统计学差异(p<0.05);4、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颈椎刚度有正相关性(r=0.4105, p<0.05);结论:1、手法治疗改可善颈痛、肌力、肌张力、颈椎刚度与颈椎生理曲度,对椎体滑移、成角有一定的影响;2、颈椎刚度与颈痛程度有相关性;3、颈椎刚度可作为一项评价手法疗效的客观化指标;4、颈椎刚度测量仪可靠性、可重复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