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做为我国特有的珍惜濒危野生动物,其生存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四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全国大熊猫调查,以摸清大熊猫种群状况,中国政府对大熊猫的重视程度也可见一斑。世纪交替之际,中国相继出台多项生态保护工程,这些保护工程的覆盖范围包含了大熊猫在全国的分布范围,由此带来的生态效应也使大熊猫收益颇多。1999年,国家林业局组织了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在这次大熊猫调查之后,四川省的大熊猫又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汶川大地震,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极大挑战。201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掌握了最新形势下大熊猫种群的真实情况。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邛崃山系两次大熊猫调查的数据进行对比并结合相关地区遥感(ES)数据,对邛崃山系大熊猫种群生境选择变化、栖息地干扰变化及地震破坏区对大熊猫分布活动影响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邛崃山系大熊猫对微生境的选择在两次调查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选择性,选择性相同的包括对坡度较小的均匀坡的选择、对原始林的选择、对生长良好的上层乔木灌木的选择以及对竹林盖度等的选择;选择不同的有对坡形、坡向以及竹林高度的选择。随机森林法分析在生境选择中贡献较大的变量,结果显示:对大熊猫微生境选择贡献大的变量在两次调查中有相同也有差异,其中对竹林盖度、海拔高度、乔木胸径等变量的选择表现出了相同的重要性,而坡度在第四次调查中表现出的重要性要高于前一次调查,灌木层生长状况、乔木郁闭度等在两次调查中都表现出较低的重要性。对比两次调查的大熊猫生境样方,发现大熊猫多数变量的选择上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表现为第四次调查发现大熊猫活动海拔升高,平均海拔较之前调查上升了167.47m;大熊猫对原始林的需求降低;对竹林高度的选择降低;选择具有更大乔木胸径的微生境等。邛崃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内一般干扰数量在10年的时间内大幅度减少,干扰类型也发生重大变化,第三次调查分布最多的采伐干扰在第四次调查时几近消失,栖息地内的放牧干扰成为遇见率最高的干扰类型。整体来看,全山系人类活动干扰的密度大幅度下降,但范围略有扩大,宝兴、芦山是大熊猫活动密度高的区域,各类人为干扰活动数量也相对较多。两次调查中,大熊猫对采伐、放牧、公路、狩猎等干扰的回避效应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邛崃山系各大熊猫局域小种群的大熊猫活动密度发生变化。三合局域种群总体干扰密度显著下降,大熊猫活动密度较上次调查有所提升。使用遥感影像提取汶川县卧龙、草坡自然保护区地震破坏区域并对比两次调查中大熊猫活动痕迹点,结果显示:地震破坏区与大熊猫活动痕迹点重合区域仅有小面积的重合;主要地震破坏区域分布海拔(3500~4100m)高于大熊猫分布的主要海拔(1700~3100m);在卧龙保护区大熊猫活动较多的303省道东侧中段并无较大的地震破坏区域;在草坡保护区内,地震破坏区多发在保护区东北角及与卧龙保护区边界区域,而两次调查中均未在上述区域发现大范围的发熊猫活动痕迹。整体来看大熊猫活动范围并未出现衰退,因此,地震对大熊猫活动的影响保持在有限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