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以学科为视角,遵循一般与个别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结合、现代性与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原则,科学社会主义视角下的现代性是指17世纪以来,在现代化运动中所形成的新的文明。它既表现为理论体系与精神气质,也表现为社会生活与组织模式,是理论、精神与制度的统一。现代性在诞生之初,就遭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对现代性的批判大都是在启蒙辩证法的理性框架内展开的。马克思则从资本入手,把对现代性的批判,从哲学转向了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悖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现代化是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的社会转型,是现代性的展开过程;社会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与探索。在西方,现代性成长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时性的进程,而在后发现代化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是共时性的存在。在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对现代化的超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却无法回避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共时性。传统社会主义由于没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导致了实践中的曲折与理论上的困惑。苏联模式以及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的理性反思使我们看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挫折与对现代化的片面理解和对现代性成长的忽视密切相关。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并把现代化从经济技术层面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以及“三个有利于”、“三个面向”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标准开启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进程。只有立足于生产社会化,培育现代性内在生长力,实现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范式转变,才能使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然而,现代性是柄双刃剑,由于它自身的内在矛盾和实践中的分裂,必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是在对现代性积极作用的肯定中,对其导致的社会分裂的抑制和消解。对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而言,现代性的积极作用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性的消极作用是必须警惕并予以克服的。乌托邦理念表达着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和期待,张扬着现代性(精神气质层面)的批判精神,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