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成分之一,它是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在大气中经由气相氧化反应形成半/低挥发性有机气体经气-粒转换形成,或经由非均相或多相化学反应而形成的。SOA对大气环境、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气候变化、云和降水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对新一代气象和化学在线耦合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改进的基础上,研究了SOA的形成机理、中国地区SOA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典型地区SOA的直接和间接辐射效应对气象场和大气污染物浓度场的影响。 论文首先对WRF/Chem模式加以改进,更好地满足了SOA浓度分布、直接和间接辐射效应的研究。主要改进包括:增加了异戊二烯SOA的参数化方案,完善了MADE/SORGAM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计算及应用,增加了SOA瞬时直接辐射强迫的计算,增加了MADE/SORGAM气溶胶方案和CCN活化模块的接口等。 论文对模拟SOA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模式SORGAM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SOA前体物、初始吸收有机气溶胶、温度、气压和蒸发焓变等因子对SOA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特定蒸发焓变下,对SOA形成影响较大的因子主要是活性有机气体(ROG)的消耗量、初始吸收有机气溶胶、温度和气压。进一步地,根据主要影响因子的不同组合进行模式计算,建立了SOA形成的查算表,模拟结果表明查算法和直接使用SORGAM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利用WRF/Chem模拟了2006年中国地区SOA的浓度分布,结果显示,SOA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夏季SOA浓度最高,高浓度区域在北纬30度附近的华中地区,浓度超过6μg m-3;冬季SOA浓度最低,SOA浓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在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地区,浓度超过2μg m-3。夏季,除华北平原外,中国大部分地区SOA主要来自单萜稀(30~60%)和异戊二烯(~30%)的贡献;冬季则由人为源SOA贡献占主导,除了西南、东北大兴安岭和东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人为SOA的贡献都高于50%。中国地区人为源、单萜稀和异戊二烯对SOA年均地面浓度的贡献分别为39%、34%和27%。中国地区SOA的年产量达2.86 Tgyr-1,约占全球的4.0~23.8%,其中人为源SOA为0.91 Tgyr-1,单萜稀SOA为1.05 Tgyr-1,异戊二烯SOA为0.90 Tgyr-1。 典型个例研究表明,SOA对太阳辐射具有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光解率,从而改变了气象场和大气污染物浓度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晴朗天气条件下(副高控制)550 nm SOA光学厚度平均为0.042,引起的平均地表和对流层顶(TOA)直接辐射强迫分别为-0.70和-0.80 W m-2,同时,使近地面平均的瞬时光解率J[O3]和J[NO2]分别减少了0.61%和0.57%。总体而言,SOA的直接辐射效应使调整后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通量减少,2-m温度平均降低,2-m相对湿度增加,最大小时辐射通量、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分别可达-200 W m-2、-0.7℃和5%。SOA的直接辐射效应减弱了大气光化学反应,使近地面氧化剂O3、OH和H2O2的光化学生成减少,浓度降低,同时使NOx等一次污染物的消耗较少,浓度增加;另外,光化学反应的减弱也减少了硝酸气和硫酸气的生成,进而使得近地面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降低。最大小时O3、 OH、H2O2、 NOx、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变化分别可达约-5 ppbv、-40×10-6 ppbv、-0.4 ppbv、40 ppbv、-5μg m-3和-15μg m-3。 典型个例研究表明,SOA对云凝结核(CCN)和降水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对气象场和大气污染物浓度场产生影响。在长三角地区梅雨季节,SOA的加入使得不同过饱和度下的CCN数浓度均增加了约40%左右。SOA的间接辐射效应表现在显著增加了云滴数浓度(43.6%)和云光学厚度(9.4%),略微增加了云水含量(0.21%)和云量(0.14%),略微减小了云滴有效半径(-0.16%)、降低了云水转换率(-1.75%)。SOA间接辐射效应使得日均降水量减少(-3.3%),最大可达-50 mm dy-1,降水的减弱使得近地面雨水蒸发减少,蒸发吸热减少,从而使近地面温度增加(0.04%),水汽混合比减少(-0.1%)。降水量的减少也使得大气污染物的湿清除量减少,使近地面NOx、SO2、硫酸盐和硝酸盐浓度增加。另外,间接效应还使地表的太阳短波辐射通量减少(-1.33%),从而使得大气光化学反应减弱,使O3的消耗减少(阴雨天气下O3以光化学消耗为主),浓度增加(3.5%),OH的生成减弱,浓度降低(-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