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教养方式是探讨儿童健康成长时必然涉及的变量。全面系统地考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助于理解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同时对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外对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的“攻击”理解存在差异。并且至今尚未发现就父母教养方式中“攻击”这一特殊维度的独立实证研究结果。因此,对“攻击”这一维度进行基本理论研究,明确其内涵与结构要素,并以此为依据研制出以中国家长为背景的测量工具,不仅对拓宽父母教养方式的现有理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改善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该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攻击型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与结构模型构想;采用质性访谈与量化研究有机结合的方法,编制了“攻击型教养方式量表”(父亲卷/母亲卷);使用“攻击型教养方式量表”,探讨了浙江省909名家长的攻击型教养方式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攻击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教育子女日常活动中基于其对攻击和惩罚的态度和偏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孩子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这种教养方式在遇到冲突性问题(亲子之间、儿童与同伴之间)时候表现尤为突出。经探索性因素分析父亲卷抽取了要求攻击、惩罚、严惩对父母的攻击、允许对同伴的攻击、攻击性教养观、攻击性展示、允许对父母攻击七个因子;母亲卷抽取七个因子,分别为要求攻击、严惩对父母的攻击、攻击性教养观、允许对父母的攻击、允许对同伴的攻击、合理惩罚、无理惩罚。(2)“攻击型教养方式量表”父亲卷共计38个题目,其中要求攻击包括7个题目、允许对同伴的攻击包括6个题目、惩罚8个题目、严惩对父母的攻击6个题目、允许对父母的攻击4个题目、攻击性展示4个题目、攻击性教养观3个题目。母亲卷中攻击型教养方式共计32个题目,其中要求攻击7个题目、允许对同伴的攻击4个题目、严惩对父母的攻击5个题目、允许对父母的攻击4个题目、合理性惩罚4个题目、无理性惩罚3个题目、攻击性教养观4个题目。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攻击型教养方式(父亲/母亲)的模型在主要的拟合指标上都达到了拟合优度的要求,其中x~2/df为2.21(父)/1.81(母)、CFI为0.95(父)/0.96(母)、NNFI为0.95(父)/0.96(母)、NFI为0.91(父)/0.92(母)、RMSEA为0.051(父)/0.042(母)、SRMR为0.056(父)/0.054(母),说明两个量表的构想效度符合预期;两个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95和0.8543,两周后的重测相关系数为分别为0.8304和0.8463,提示“攻击型教养方式”的信度指标也比较理想。(3)对人口学变量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性别、父母所在地域、父母受教育水平与父母职业与攻击型教养方式在整体上关系不显著,但与攻击型教养方式的分维度相关。总体上,任何父母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攻击型教养方式,只是表现的方式、途径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