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链拓展方式的研究在理论界尚属于较新的领域,目前学术界关于产业链拓展方式的研究角度较小、深度较浅,对其差异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清晰和明确,亟需进一步深化研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转型,各区域迫切需要找到具体的切入点,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来面对挑战。同样,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的广东和山东,在产业链拓展方式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广东和山东产业链拓展方式的差异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深化对产业链拓展方式的理论研究,还可以为区域提升产业竞争力找到较为明确的方向。 广东和山东都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但彼此的产业链拓展方式却有很大不同,前者以市场间纵向拓展为主,后者以企业内纵向拓展为主,具体反映为两省的企业有不同特点:广东企业呈现出“同类企业多、中小企业占比大、空间相对集中”的特点,山东企业呈现出“同类企业少、大型企业占比大、空间相对分散”的特点。本文结合杨小凯的分工理论和科斯的企业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得知,不同的分工形式决定不同的产业链拓展方式,不同的产业链拓展方式通过改变中间产品交易效率进而表现为不同的企业特点。对于广东和山东而言,广东以市场间纵向分工为主,决定了产业链以市场间纵向拓展为主,由于相比以企业内纵向拓展为主,市场间纵向拓展为主的产业链拓展方式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群化程度,从而提高了节约了中间产品交易的制度成本和关系成本,在劳力交易成本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会促使广东企业呈现出“同类企业多、中小企业占比大、空间相对集中”的特点;山东则以企业内纵向分工为主,决定了产业链以企业内纵向拓展为主,相比以市场间纵向拓展为主,以企业内纵向拓展为主的产业链拓展方式提高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群化的程度的作用不强,从而不能有效节约中间产品产易的制度成本和关系成本,这会促使山东企业呈现出“同类企业少、大型企业占比大、空间相对分散”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量化分析广东和山东产业链拓展方式不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先分析两省由于产业链拓展方式不同所引致的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群化程度的差异,再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通过2000年至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市场化指数和产业集群化程度对广东和山东经济增长、就业人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广东市场化指数和产业集群程度均高于山东,同时,市场化指数和产业集群程度对广东和山东经济增长和就业人数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产业集群度的作用更大。第一,对广东而言,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促进经济增长0.035个百分点、创造0.64万个就业岗位;而产业集群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促进经济增长0.069个百分点、创造29.5万个就业岗位。第二,对山东而言,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促进经济增长0.035个百分点、创造0.69万个就业岗位;而产业集群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促进经济增长0.069个百分点、创造51.76万个就业岗位。可见,广东以市场间纵向拓展为主的产业链拓展方式,比山东以企业内纵向拓展为主的产业链拓展方式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拉动。 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政府要高度重视产业链拓展方式的研究,重点加快出台产业集群政策,延伸产业链条,完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推动产业从集聚向集群方向发展,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