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粮食安全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人口增长、工业扩张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水资源尤其是农用水资源面临着尤为严重的短缺形势,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考究用水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传统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总是求助于工程和技术的手段,而运用管理制度和政策的手段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很长时期没有引起政策制定者和管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研究灌溉管理体制及其变迁的影响因素,寻求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参与式灌溉管理(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PIM)的概念,先后在湖南铁山灌区、河北石津灌区等世界银行支持的大型灌区项目以及安徽霍山的淠源渠等工程加以试点,并取得成功。到2004年10月,全国有22个省市成立了约6000个用水户协会,但其中运作基本正常的大概不到1/3,不少的协会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运转不正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大量的农村实地调查中,研究者发现,相关利益主体的互动关系状态、各方职责的转换和角色定位,是影响用水户协会的健康发展和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发育的重要、而又研究远远不够的因素。 研究者通过在湖南铁山灌区井塘协会的实地调查,发现参与式灌溉体制的建设需要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而相关利益主体角色的错位或缺位其间关系的交叉、矛盾是制约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发育的关键。井塘协会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在动态的互动中达到了平衡、并获得了各自的利益,促进了灌溉管理体制的变迁。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发育的趋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建议,指出要逐步建立促进利益群体良性互动的有效干预机制,促进相关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