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维药唇香草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期,不同部位中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变化与分布,并考察其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及分子机制的研究,为唇香草药材质量标准,资源优选及发掘新的药理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唇香草中迷迭香酸、咖啡酸、地奥司明、蒙花苷4种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对熊果酸和齐墩果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采用TLC-DPPH初步比较不同产地唇香草的抗氧化能力及抗氧化成分的初步筛选,采用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对熊果酸(UA)和齐墩果酸(OA)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唇香草药材及挥发油进行红外光谱的研究,快速建立唇香草药材与挥发油红外指纹图谱,并对各地区唇香草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法测定唇香草中十种微量元素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同时测定不同采集时间和不同部位唇香草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考察唇香草不同提取部位及其所含已知化学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其所含化学成分与酪氨酸酶进行分子对接,并采用与Cu2+螯合作用,研究化学成分与酪氨酸酶活性中心Cu2+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薄层色谱分析优选安徽良臣的硅胶G板为固定相,以氯仿-甲醇-水-甲酸-冰乙酸(10:5:0.3:1:1)为展开剂,18个不同地区的唇香草薄层色谱中发现各地区成分基本一致,但含量有所差异;通过TLC-DPPH法对18个地区唇香草进行抗氧化的活性筛选,发现唇香草中有至少5种抗氧化活性明显的成分,其中包括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平均分别为1.84±0.41 mg/g和2.82±0.89 mg/g:UA和OA在9个时间段呈现春末到夏初期含量上升,其后为下降;3各部位中,UA和OA的含量为叶>花>茎;从唇香草药材和挥发油的红外光谱峰形、峰位等信息可知,不同产地的唇香草光谱特征基本一致,在通过二阶导数变换后,使得不同产地红外光谱之间的差异放大,通过聚类分析对唇香草进行分类,可将药材分为3组,将挥发油分为5组。在不同时段的红外二阶导数光谱中,部分峰的峰高与峰形发生规律性变化,由指认峰所属官能团可推测哪一类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根据元素分析结果可知唇香草中微量元素含量由高到底依次为:K>Ca>Mg>Fe>Cu>Zn>Na>Mn> Cd>Pb,不同地区唇香草所含微量元素也是不同的,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占总成分的83.51%,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8个地样品分为5个组,该分组与地理位置分布基本一致。从采集初期到末期,唇香草微量元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元素呈现不同下降类型,这与前期研究的化学成分变化基本一致。所有元素含量在花茎叶的分布中,叶>茎>花;唇香草不同极性提取部位与挥发油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中,只有水提物和挥发油有较弱的抑制活性,主要成分之一的迷迭香酸在500~62.5 μg/mL间呈现酪氨酸酶激活作用,而在0.1~0.05 μg/mL间呈现抑制作用,且为浓度依赖性。分子对接中,唇香草15个已知化合物中,金丝桃苷、地奥司明、槲皮素、蒙花苷、迷迭香酸和齐墩果酸与酪氨酸酶具有较好的对接结果,对接能量在-8.6 ~-7.8 kcal/mol,对接结果的排序与实际实验结果较为一致。与Cu2+的螯合作用实验中,唇香草提取物与对接较好的成分和不同浓度Cu2+反应后,吸光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与阳性对照曲酸结果相同,而咖啡酸则出现相反的光谱行为。结论:唇香草薄层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为唇香草化学成分分析,资源优选,质量标准奠定基础,通过TLC-DPPH法,从分离再到活性的考察,可以筛选唇香草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同时结合薄层指纹图谱和抗氧化活性,从谱效关系的角度,为筛选优质唇香草资源提供可靠依据。红外光谱和原子吸收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唇香草地理位置的分布基本一致,可作为唇香草产地分类的依据,唇香草随生长时间的变化,可由红外光谱和原子吸收的结果反映,结果与化学成分的变化有一定的一致性。唇香草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有微弱的抑制作用,由各提取物活性影响表现、迷迭香酸的作用结果和Cu2+螯合作用可推测,唇香草提取物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可能是由于:1.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含量低,2.可能激活剂与抑制剂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