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从文体学途径、译者途径、读者途径和信息论途径对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俄译本的文体特征、互文性现象的俄译方法、互文性现象中的价值观在俄译本中的再现情况和读者接受情况,以及影响原文本信息有效传播的噪音进行翻译批评,从而加强对中央文献外宣翻译的认识。翻译任何一部作品之前都要了解作品的文体风格,这关系到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论述摘编文体在中外自古有之,在当今中国尤为盛行的是国家领导人的论述摘编,按文体分类来讲属于政论文,这就要求译者紧扣原文大意,不得随意增删。同时国家领导人讲话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和语言特色,译者需要将这种“表达”型要素传达给译文读者。本文尝试从文体学途径介入对俄译本的翻译批评,并分析得出,俄译本在体式和修辞特征等方面取得了与原文本近似的文体效果。习近平在讲话中喜欢引经据典,古文诗词、成语典故和谚语俗语信手拈来,这种典型的互文性现象在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中比比皆是。由于民族认知、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将这种互文关系体现在译文中,同时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是摆在译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国家领导人讲话等政论文体中互文性现象的翻译问题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涉足,原因就在这里。本文以《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语料,以互文性典型体裁——古文诗词、成语典故、谚语俗语和互文性表现手法——引用、镶嵌、引喻、仿拟的俄译方法为客体进行翻译批评,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目的,每种翻译方法的利弊。译者从外宣目的出发,为照顾译文读者感受,并适当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针对文内的互文性现象采用的具体翻译方法如下:古文诗词多为古汉语形式,比较晦涩难懂,基本采用释译;成语典故由于语言形式的高度浓缩性、凝练性,多为四字结构,大多采用意译;谚语俗语由于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表达的是一般生活意义,形象生动易懂,所以大多采用直译。针对部分成语和谚语俗语,译者尽量从译语中寻找相似的表达,这是套译方法。引用表现手法在俄译本中几乎全部予以体现;镶嵌表现手法则主要取决于所嵌入的内容;引喻表现手法由于多运用知名人物、历史现象,译者主要采取音译方法;仿拟表现手法多具有形象性,译者主要运用直译方法。至此,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中的互文性现象的俄译方法主要有:释译、直译和意译、套译、音译。考虑到中俄两种语言体系和两种文化的差异,针对部分互文性现象采用了适当的増译和减译。归化翻译策略如释译和意译尽管丢失了原文语言形式的特色,却是考虑到外宣翻译目的的不得已的选择。习近平自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体系,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古文诗词、成语典故和谚语俗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这些互文性典型体裁,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基于此,将互文性与价值观结合研究势在必行。通过向译文读者展示采用直译方法译出的互文性典型体裁的俄语译文,目的是使译文读者感受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即从读者接受途径进行翻译批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译文都得到超过半数的译文读者理解其基本内涵,这表明读者的期待视野大体符合译者的预期设想,外宣目的基本达到,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总体上是成功的。针对调查问卷结果所显示的部分理解差异问题,本文尝试运用自然学科——信息论的经典模式客观分析影响习近平系列论述摘编文本信息有效传播的噪音。经分析,俄译本在受众国的流通情况、文体因素、语言文化差异等造成了原文本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损耗,需要我们采取一定措施尽量减少噪音的干扰。国家领导人论述摘编互文性现象的翻译方法,以及互文性现象与价值观的结合研究,是关乎到外宣效果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前景广阔,值得深入扩展研究。本文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范围有待拓宽,未来可沿着3个方向继续开拓:一是从文体学视角继续深入国家领导人论述摘编文本;二是探讨其他外语关于互文性现象的翻译方法;三是扩大受众范围,全面考察译文的外宣效果,进而适时调整翻译方法。